“每一對夫妻,都試圖做到忠貞不二,但最終,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敗露無疑。”
看完《火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第一反應就想起了《消失的愛人》,都是懸疑小說,但在手法和敘述上,前者青澀,后者更爐火純青。每個角色都是用第一人稱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后發展,情節銜接緊湊,但是后面轉折的部分有點突兀或者說是結束的太快。
普通的故事,卻很好的勾畫了人物細膩復雜的心理活動,雖然沒有看過英文原版,但譯者強有力的文字功底也能讓你去追尋故事里的謎底,直到找到答案為止。我想,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不認識她。
但是,她每天都從車窗里看著你。
在這節車廂其余乘客眼中,我一定顯得再普通不過:我的舉動跟比別人并無二致——搭火車通勤、制訂日程、處理各種瑣事。
早上8:04——傍晚17:56
日復一日,瑞秋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搭乘火車上下班。火車會在同一盞信號燈前停留,透過車窗,瑞秋得以窺見路旁15號住戶的后院,漸漸的,她已經癡迷于這種窺見,甚至給這戶人家的男女主人分別取了“杰絲”和“杰森”的名字,在瑞秋的想象中,這對璧人舉手投足之間如何恩愛,如何讓人羨慕……
直到有一天,瑞秋在車窗里看到了不同于平常的一幕,陌生的身影印入眼簾,“杰絲”(實名梅根)和其他男人擁吻的這一幕讓她想起了自己失敗的婚姻,隨之而來梅根失蹤的報道攪動了瑞秋的心,她決定走進15號住戶,告訴其丈夫“杰斯”(實名斯科特)關于她看到的一幕,同時,自己也慢慢被牽扯到這個案件里……
因無法生育而導致婚姻失敗的瑞秋,沉溺于酗酒,自己曾經夢想的生活成為泡影。而丈夫也開始移情別戀,甚至很快和其他女人有了孩子,劈腿,出軌,離婚,無法忍受的瑞秋開始破罐子破摔,間歇性失憶已經成為生活的調料。因為酗酒被公司開除,但她每天都假裝搭乘火車去上班,其實是為了監視前夫湯姆和他的妻子安娜,并多次電話騷擾和突然造訪。安娜對瑞秋已經厭惡至極,如果警察給瑞秋來個限行令就好了,保姆梅根奇怪的舉動也讓安娜每日惶惶不安,總覺得梅根會毒害自己的孩子。梅根辭職后故事又進入另外一個故事的開始。
當報道引起人們注意的時候,所有人的目光開始投在丈夫斯科特的身上,案情漸漸逼近真相,從失蹤到找到梅根的尸體,然后梅根死時已懷孕但父親卻另有其人,牽扯進來的心理治療師卡馬爾,丈夫斯科特都一一洗脫嫌疑,那么,最后矛頭就指向了肚子里的孩子的父親……父親是誰?為什么要殺害梅根?
任何人失憶,總會有短暫的記憶碎片停留在腦海中,也許會在某個熟悉的場景中蹦出來。而此時,無比信任前夫的瑞秋在沒有酒精的作用下開始懷疑他告訴她的一切,湯姆就是一個撒謊高手,活在自己欺騙自己的世界里,不僅如此,還欺騙著他身邊最親近的人,謊言就是他的生活的保護膜和內核。安娜:在聽到秘密手機里面的留言后,也開始對眼前的這個男人充滿了距離和恐懼感,真相開始浮出水面……
今天我并不想把故事的整個過程都寫出來,若非親自翻開書頁,你怎能感受到文字帶給你的魅力呢?
“我對快樂、正常的角色絲毫不敢興趣。”
——Paula Hawkins ?
正是作者這樣一個變態的心理,所以你盡可能的把自己邪惡的思想放大,不要過多的束縛,不要理性,用不平常的心理狀態去完成這場閱讀,你會收獲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很多時候通過肉眼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它的另一面就只有事情的發生者才能體會。就好像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內心燃燒著一團火焰,要力拔山兮氣蓋世,要玩轉人生百態,其實,在路過的人看來,你的腦袋在冒煙。內心活動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官方定論也只是和諧的美好稱號;實際行動也許并非所愿,斬釘截鐵的話語也許口是心非。
不可否認的是,理性可以減少事態破壞的嚴重程度,感性可以深入體會生活悲歡離合的知覺。感性和理性恰到好處的結合,才能呈現一個更加美好的個體。
那么,不快樂、不正常的定義是什么?我們自己內心的快樂又從何而來?恐怕這些只有自己知道吧。內心活動可以像一輛火車在馳騁,但雙腳也必須像踩上風火輪那樣奔跑。偶爾停下來看一看風景,看看自己到了哪里?接著又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