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八十年代初,我才上小學,我家8口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我,三個妹妹。那時的農村,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卻很富足。大人和小孩都一樣,最大的愿望,就是過春節迎新年。
兒時的年味,那些人,那些事,那份情,如一壺窖藏老酒,經歷歲月的滄桑,至今記憶猶新,回味無窮。
02
年味就是舌尖上的美食……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大人們開始辦年貨,人人參與,場面熱烈,很有儀式感。
先說宰豬,爺爺喂了一年的豬,就在年前宰殺。父親請來大能人楊叔,再找幾個鄰居做幫手,在我家后院里,燒一鍋滾燙的水,擺上大大的案板,做好了屠宰前的準備。大家先把豬抓住、按倒,隨著它不斷的掙扎、嚎叫,再將它的腿綁起、放倒,楊叔手起刀落……
殺豬場面很熱鬧,也很血腥。這時候,奶奶就會說:孩子到屋里去,看到豬血你臉上長色斑。聽了她的話,我們就都躲到了屋里……
等再一次出門時,豬肉已經大卸八塊。爺爺小心地剁成一條條的,也就一斤左右吧,再一一分送給親戚鄰居,最后自家剩下一半。那時過年宰豬宰羊,家家都是這樣,農民就是這樣的樸實與厚道。
接下來,母親揀最好的肉,炒上一大鍋,親友們就著熱菜,再喝一口散裝老酒,春節就在口腹之欲中開始了。
儲備了大肉,接著做面食。母親發上幾盆子的面,蒸出一鍋一鍋的饅頭;奶奶在我家后面的燒坑里,燒制出各色各樣的燒饃,有鍋盔,有花卷,有刀把子;還要搓麻花,炸油餅,撈油果子……這些活很多,左鄰右舍互相幫忙,一家一家地輪流,三四天的時間,每家都會有一大筐的美食來。
還有特色美味灌豬腸子、燜羊肉、燉雞肉、炸魚肉,還有各種蔬菜,還有……
奶奶說“臘月二十三,灶奶奶回娘家”,她把各色肉食、面食供在灶臺上。看她恭敬虔誠的樣子,小孩子覺得很神秘,很莊嚴,頗有過大年的另類感覺。
03
年味就是放鞭炮、貼對子、吃裝倉飯……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到了大年三十。
早晨起來,全家人做衛生,整理家務,迎接新年。我是男孩子,擦玻璃、灑水、掃地這些活,自然責無旁貸。就帶領妹妹們,將屋里屋外、旮旯拐角都打掃干凈,掃去一年的塵土,掃去一年的晦氣。
中午時候,聽到外面鞭炮聲,鄰居已經把對子貼好了。父親取來他寫的對子,我幫著打糨糊、搬凳子,在大門、堂屋門、走廊門、庫房門、臥室、書房一一張貼,還要在大門和堂屋門邊貼上“秦瓊、敬德”的畫像,在后院的圈門邊框貼上“牛羊滿圈”“雞鴨成群”“六畜興旺”的條幅,房間功用不同,對聯內容也不同,都圖個一年的吉利和喜慶。對子貼好后,再放一串鞭炮,這是我最愛干的事情。自家的貼好后,再到鄰居家門口,挨個兒瞧瞧去,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會兒工夫,鞭炮聲此起彼伏,整個村莊怎一個“熱鬧”了得。
三十的晚飯,現在叫“年夜飯”,農村里叫“裝倉飯”。奶奶說:“吃飽裝倉飯,一年都不餓!”她做的是臊子面,再配上肉、豆腐等菜品,做成美味可口的臊子湯,全家人都吃的香,也吃得飽。這時候,爺爺不會忘記后院的牛和羊,都是他的好伙伴。他拌上最好的飼料,作為家畜年終的犒勞,特別揉一個面團,說讓牛開開胃,是對老黃牛的年終獎賞吧!
飯后,父親給我們四人發壓歲錢,雖是5毛或一塊,但在那些年月,確實彌足珍貴。
看春晚,看賀歲片,除夕守夜,二妹和我最積極。看春晚到12點,新年鐘聲敲響,我到門外放一串鞭炮,村莊里很快就炮聲震天,還有空中飛舞的煙花。人們又走出家門,田野里,馬路上,人頭攢動,熱鬧異常!
04
年味就是人勤春早,就是團圓和親情……
三十晚上,母親常說:初一要早起,遲了就過不去“年”了,就把你擋在“年”后了。那時我想,這“年”咋好像坐車,慢一點就會錯過的,所以初一早上,我們都不會睡懶覺的。這話不是嚇唬小孩,應該是“人勤春早”的寓意吧!
初一早上6點多,很早就被鞭炮聲吵醒了。父親起的早,也在門外放一串,再到堂屋上幾柱香,然后架火燒水,做新年的飯食準備。本家二爺爺離我家不遠,每到初一早上,他就很早到我家堂屋里,畢恭畢敬地上了香,行了大禮,然后悄悄地離開。他愛讀書,家族觀念強,也是我最敬重的長輩。
大年初一吃餃子,母親負責搟面皮,奶奶和我包餃子,妹妹們也來幫忙。我喜歡包餃子,而且包得好,就是過年時學會的。大家都知道我的愛好,后來不管到那里,只要包餃子,我都會露一手的。我的愛好,應該源于兒時奶奶、母親的教導吧!
餃子里常會放幾枚硬幣,誰先吃到,誰來年運氣好。小小的餃子,吃的是團圓,品的是親情,收獲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05
年味也是傳統文化的深深守望。
跑社火,這是農村傳統的文化生活!老家叫“跑社火”,因為這也是體力活,年輕人一天都累趴下了,“棒槌娃”應該更吃不消了,顧名思義吧!
我們村有五個生產隊,我們是三隊。每年春節,村里組織社火拜年,無論怎樣輪流,我們隊社火拜年都是正月初三。
鄰居王大爺是組織者,也是家鄉社火的傳承人。每年正月初三,我們隊的人都不出遠門,約好自家親戚們,觀看村里的社火。鄉村的社火,歌詞和調子很有講究,有“十面埋伏”“一字長蛇陣”等唱詞,有沙公子、丑婆子、頭鼓、拉花、棒槌等角色,還有買膏藥的,就是臨場發揮說幾句贊詞,讓你家圖個吉利。社火隊拜年時,每家每戶擺上香案、水果、煙酒,恭候社火及親友的光臨。去你家的人越多,說明你人氣旺,來年行好運,所以社火無論到誰家,院子里都坐滿了人。每年的正月初三,就是老家隊里最快樂的一天。
后來我工作了,村里社火還那么紅紅火火。一次,王大爺感慨的說: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會跑社火的人也寥寥無幾,我們不在了,可能就失傳了。你有文化,把這些唱詞寫下來吧!當時我記下了許多,可惜的是,這些文字資料都遺失了。
如今,大爺去世也5年,老家社火真的后繼無人了!現在我才知道,這社火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社會財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兒時的快樂,珍貴的鄉村文化,只能永遠定格在記憶中。
06
年味有抹不去的陰影,也有溫馨的回憶。
每年正月初一,就去舅舅家拜年,這是我家多年的習慣。他家在鄉政府前面,步行20分鐘就到。表哥表弟表妹和我們年齡相仿,我們一起領壓歲錢、吃年飯、放摔炮,不亦樂乎!
那時電視沒普及到農家,鄉供銷社商店有電視,《姿三四郎》《加里森敢死隊》正播的很火。表哥認識商店職工,就自告奮勇帶我去看電視。
晚上,我倆就去商店,尋找有電視的房間。結果很不妙,他們不給開門,天又很冷,我們在門前傻等。禍不單行的是,這時來了一條狗,那惡狗曾傷過好多人,商店職工把它拉到河里,企圖淹死它,都沒有成功,這是我親眼見到的。
惡狗撲來,太可怕了,我倆早已渾身發抖。表哥當時11歲,他很勇敢,把我擋在身后,像老鷹一樣護著我。幸運的是,惡狗圍著我倆叫了一陣,就離開了。惡狗離開,我們才拼命逃回,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去那里了。過年的兇險往事,表哥的勇敢無畏,我都終生銘記。
07
一晃30多年過去了,爺爺奶奶、二爺爺都已作古多年,父母也年愈古稀,步履蹣跚,我也添了白發,快到天命之年了。如今的農村已舊貌新顏,孩提的相聚與牽掛,已經成為永遠的過去,睹物思人,令人感慨萬千。
有一種守候叫年味,經年累月,歲月滄桑,鄉音還在,親情還在,初心與憧憬還在,失去了才覺得美好。
且行且珍惜吧,讓兒時的純真與快樂永存心間!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活動傳送門:
http://www.lxweimin.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