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閱讀共有四種層次,層次之間是漸進的。也就是說,“第一層不會在第二層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出現在第四層中”。這四層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 基礎閱讀即了解“這個句子在說什么?”,初學者經常要涉及這個層次的閱讀。會遇到技術性困難。
- 檢視閱讀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工作,抓出一本書的重點。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比如看目錄或者索引,或者東翻翻西翻翻,讀一兩段或一兩頁。另一種是粗淺的閱讀,即使遇到不懂的也繼續往下讀,有助于對整本書的理解。知識儲備、閱讀環境、題材的性質和論述風格,都會影響到閱讀速度。閱讀速度要控制在能對書本有所理解的前提上。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重讀其實是分析閱讀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 分析閱讀即全盤、完整地閱讀,理解好消化好一本書。--最重要。是一種全盤的、完整的、優質的閱讀;是你拿到一本書,能用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古人說“聞、思、修”,即閱讀、思考、練習。做分析閱讀的讀者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問題,然后思考,最后付諸行動嘗試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消化和吸收一本書,將一本書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同于檢視閱讀,分析閱讀是一項細致的行為。在無限的時間內,完成最好的閱讀。卡爾維諾說過:“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而在成熟的年齡,一個人會欣賞(或者說應該欣賞)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這樣的結果是分析閱讀帶來的。
- 主題閱讀即在很多本書中,找出共同的主題并進行分析。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它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最終目標
首先,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然后嘗試去回答問題。
其次,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自己。例如在重點處劃線、為作者的觀點編號、在空白處記錄、將關鍵句子圈出來等。
接著,學會做筆記。記錄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這種記錄稱為“結構筆記”。而更為復雜的是,記錄一場完整的討論情境,這種記錄被稱為“辯證筆記”。“辯證筆記”對讀者的要求更高——是那些讀好幾本書進行主題閱讀的專業讀者,成為這樣的讀者,融會貫通便是易事。
最后,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閱讀習慣。宋朝詩人黃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