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就是冬病夏治的好日子!
? ( ?按 : ?轉眼又是一年七月了。三伏天也瞅著快到了,去年做過三伏灸的小伙伴們,又開始躍躍欲試了!
? ? ? ? 在不算太冷的冬季里,小伙伴們見證了奇跡!一雙雙"幽冥鬼手",也竟然有了溫度!有人說:手的溫度代表了一個人靈魂的溫度。
? ? ? ? 在綠意點綴的春季里,一些小伙伴們收到了上天的恩賜,晉升為準爸準媽,幸福地憧憬著小家庭的美好!
? ? ? ?更多小伙伴們再也不怕滿天的柳絮花粉,似乎身邊充滿了病歪歪的伙伴,而自己竟然沒有中招!)
? ? ? ? 具體來說“冬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陽氣不足。通常的癥狀: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長袖睡衣、穿襪子。
? ? ? ?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將冬病在夏季根除及預防,無不彰顯古人的智慧!
? ? ? ?冬天陽氣閉藏,本不宜開瀉殺伐,耗損津液,古人謂之"勿擾乎陽",再加上"冬病患者"體質偏虛寒,不耐嚴寒。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往往顧此失彼,后患叢生。
? ? ? ?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水濕躲在后背的太陽經(膀胱經、小腸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里面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不明白體質因陽氣不足而表現出虛寒假熱的現象,在夏天不節制地飲用大量冷飲,然后又是處處不離空調的環境,那真是從里到外透心涼!傷不起啊! 寒性收引凝滯,最易傷陽氣。所以身體被寒氣侵襲,日積月累必會使經絡臟腑堵塞壅滯,氣血瘀阻,氣機逆亂,繼而產生諸多疼痛與不適癥狀。
? ? ? ?其實,中國醫學歷來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往往對以下兩類疾病尤其有效:一類是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兒冬天易得的感冒;一類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珍惜這個季節吧!行動起來。
2017年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4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子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 ? ?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叭臁钡摹胺本褪侵浮胺啊?。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 ? ? 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夏至日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頭伏;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也就是三伏。有時候中伏十天結束后后,還沒立秋,就加十天。三伏后進入秋天。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40天,從2017年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
2017年三伏灸的時間
“三伏灸”是以中醫“冬病夏治”與“春夏養陽”等理論為依據,借助艾草燃燒的物理和藥理作用,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2017年三伏灸時間安排:
7月2日—8月21日
隱伏灸:2017年7月02日~7月11日
初伏灸:2017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灸:2017年8月21日
溫馨提示:
艾灸每伏第一天為最佳,能持續最好。
三伏灸適應癥:適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
呼吸疾?。禾撊烁忻?、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等。
胃腸疾?。郝晕秆孜笣円鸬奈该?、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產后頭痛、產后風等寒癥
兒科疾病:遺尿、厭食等(虛寒性)
骨科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頸腰椎病、軟組織勞損
其他疾病: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
具體的病癥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各種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過敏性鼻炎,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反復感冒;虛寒頭痛、慢性虛寒、胃腸炎、潰瘍病、腹瀉、消化不良、厭食、胃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關節問題及頸肩腰腿痛等癥狀;痛經等虛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婦科問題。
注意事項
1、三伏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調理效果。
2、三伏期間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謹慎房事;
3、艾灸當日戒酒辛辣、海鮮、蘑菇、牛肉、芋頭等易致化膿食物,并避免進食生冷食品及進行冷水浴。
適合三伏灸的七個穴位
1、后天之本,氣足之源——足三里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氣虛血虛首選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選足三里。為什么呢?
因為足陽明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足三里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于治療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足三里這個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
老話說:‘’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古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中曾說過“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這句話就是說,如果要想身體健康足三里穴要經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膿灸,經常刺激足三里來強壯身體。
足三里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癥等等。
艾灸方法
如果身體不錯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個穴位不少于10分鐘,如果身體差,氣血差的那灸的時間需要長一點,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觀察,如果堅持灸足三里10日,你會感覺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飯香了,面色紅潤了。
2、任脈穴位關元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簡便取穴,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關元穴的作用:溫腎陽、提性欲,補虛,壯陽的作用。關元穴是小腸經的募穴,也是脾經、肝經、腎經、任脈的交穴。位于下焦,內有腎臟、小腸、膀胱、婦胞宮、前列腺等臟腑組織,故有統治三陰經、任脈諸經疾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補一身之元氣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從古到今都把此穴作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療
A、元氣虧損的病癥: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
B、男科疾?。喝邕z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婦科疾?。喝缭陆洸徽{、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外陰瘙癢等各種婦科疾病。
D、還有就是下焦疾?。喝缌〖?、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礙患者,在我的指導下,夏天灸關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別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尿頻尿急、前列腺問題就自己解決了,中老年人常灸關元穴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大家不妨試試。
3、人體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闕。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神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我們知道,胎兒在母體的時候,是靠臍帶連接到胎盤接受母體的營養,古今以來,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闕的保養,稱神闕為人體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針刺,能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梢园茨桶姆?,其中按摩最簡單,艾灸最有效。還有貼藥療法,根據病情把中藥研成粉末,用膠布貼在肚臍上,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就是我們中醫說的臍療。
4、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中脘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尤其是對于胃的各種疾病具有良效,總之以治療消化系統為主,如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梢园茨?、艾灸療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趕快行動吧。
5、生命之門,動力之源——命門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命門穴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闕穴。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所在。命門穴的功能體現了腎陽的作用,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響,對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飲食消化、吸收與運化,以及水液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因此認為是藏真火之穴。臨床上命門火衰的癥狀基本和腎陽不足(和)是一樣的.命門火衰主要表現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陽萎、早泄、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癥狀。
根據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采用灸法,命門用大艾柱灸,神闕用隔鹽灸,不必看灸多少壯,要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闕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6、小兒百病之灸點——身柱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身柱在背正中線,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線陷中。取穴時采取俯臥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適用于腦力不足出現的眩暈,中氣不足出現的哮喘,大氣不足出現的脫肛,督脈之氣升舉無力出現的腰背痛等癥,還常作為小兒強身健體的穴位,根據臨床經驗我認為是通治小兒之病。小兒臟腑嬌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別是肺、脾二臟較弱,因此小兒易感冒、發熱、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等癥狀,特別是三伏灸身柱穴對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小兒皮膚嬌嫩,艾條相對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時間表10-20分鐘,開始是隔日一次,灸一個月后可減少灸的次數,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據小兒的身體狀況來定。如果小兒體質太差,易患感冒,還可配合風門、大椎等穴位治療,加強抗外邪的能力。
著名針灸專家彭靜山教授提到身柱的妙用時,認為有以下作用,可能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可以抗高燒,小兒疳積、驚風、蟲積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身柱穴還有具有益智健腦的作用。
7、補腎首選穴位——太溪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如治療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陽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會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如果長年堅持會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