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樓宇烈先生于今日親臨華科同濟醫學院進行講演,題目是“禪宗的人文意義”,我有幸能夠到現場感受先生風采,聆聽先生教誨,真覺受益匪淺,現將零散筆記實錄于次,與眾分享:
樓先生的著作主要是《國學精神--中國的品格》等。先生是第二次來華科,第一次來同濟醫學院。先生認為,學醫之人,更需要學習宗教,學習佛教,學習禪宗。他說,據統計,人類有80%的疾病是由心引起的,要打破傳統的“病從口入”的觀念,樹立“病由心起”的觀念。
先生給大家推薦了(美)坎恩 韋伯的《事事本無礙》這本書,它超越了以弗洛伊德、弗洛姆為代表的“人本心理學”而構建了所謂的“一體心理學”體系,這恰與華嚴宗里所提倡的“一即一切”的理念是相通的,華嚴宗將世界分成四重,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里面包含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無論是生物詮析學的復原技術,還是從頭發中檢驗DNA等都體現了這個道理。
樓先生讓大家糾正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他舉例說,《心經》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說勿將凡事對立起來,空不即色(按:色是形形色色之義,即“有”),色不離空。所謂:性空幻有。佛定禪定,禪即音譯之禪那、靜慮、專一,強調由外到內,禪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為宗”??梢哉f,宋代以后,禪宗幾乎成了佛教的同義詞,至今不衰,現代流行“禪凈(即凈土宗)雙修?!?/p>
先生說,我們慣以西方的宗教(即以文化獨斷的西歐基督宗教為參考系)思維來定義宗教,從而造成了對宗教的四大偏見,即一談到宗教,便認為是“一神信仰的,對上帝絕對服從的,只關心彼岸世界的,與科學對立的”,進而得出中國文化無宗教的謬論。先生說,其實,宗教文化應該是現代科學(按:科學的本義是分科的學問)的概念。
這里要澄清兩個問題:一、區分傳統文化形式與現代文化形式。中國傳統文化是個綜合系統,拿儒教來說,里面包括詩教、樂教、禮教、理教等,其中,禮教即類似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了,所不同的是它是對人的崇敬。原因是: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第一。)。
二、宗教是否一定是要存有神信仰?康有為認為,西方宗教以神為本,是神道宗教;中國宗教(他以儒教為宗教)以人為本,是人道宗教。無獨有偶,佛也是人文性質的宗教。它與婆羅門教的理念可謂針鋒相對,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萬物神造也,世界萬物神定也。而佛教則認為:世界萬物因緣際會而生,即“緣起論”,它有四句謁語,從別從時間的維度和空間的維度來講緣生緣滅,即: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由此可見,佛教與科學在探討事物因果性方面具有同一性,即一切科學都是在探討現象世界的因果,除此無外,這是科學的責任。
接下來,先生總結了佛教文化的生命觀:因緣生、輪回、人定(袁黃《了凡四訓》)。先生說,章太炎反對康有為的以儒教為宗教,主張以佛教為中國的宗教,章太炎的觀點有四:佛教無神,強調眾生平等和奉獻精神(自覺覺他,自渡渡人),邏緝性強(因明學)。先生對比了中西方神的不同,他說西方的神位于天地之上(上帝),中國的神介于天地之間(包括三種情況:自神現象的神,與人自身相關的神,個人崇拜上升為神)。而佛陀強調自我覺悟,而非來生。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了生脫死斷輪回,佛的智慧在于破除分別心。而人的問題即:執取名相看不破,知我為本放不下。佛陀涅磐前的三句遺言:以誡為師,以法為依,自做明燈。四句箴言:喜舍為勢至,慈悲為觀音,能凈是釋迦,平直是彌陀。喜舍慈悲即四無量心。拜佛求菩薩(覺悟的有情眾生)的目的是以佛菩薩的精神自救。
先生主張“禪意人生”,認為佛的最高境界即在當下得大自在。醫學發展的三大趨勢:預防為主;注重生病的人,而非生人的?。蝗说淖陨硇迯?。先生言,不服藥者為中醫。曾國藩在家書里說:治心者,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病,以不藥二字為藥。最后,先生贈在場者兩句話:一、觀今以鑒古,無古不成今;二、師天地心廣大,順自然致中和。
本次講演先生只用手稿,沒用ppt;今年為先生八十大壽,愿其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