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是婚戀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關,特別是在國內的家庭里。它的本質還是兩個字,識人。
麻煩是自找的,告狀是無效的
當每次有姑娘跟我吐槽說,自己的婆婆喜歡在自己和老公吵架的時候瞎摻和,還總站在兒子一邊,幫著一起理論的時候,我就想說一句:“那你別當著她說啊傻妞!”
不當著老人和小孩發生矛盾,這是二人解決問題最起碼的原則。有什么意見,兩個人私底下解決,好過把丑事扯開。一來人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說言語是最容易引起誤會的工具;二來人多口雜,你一句我一句根本無法理性溝通,明明是小事卻被越煽越火大,最后談判破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此外,就算發生矛盾時婆婆不在,那也不能事中或者事后告狀。你告狀,是為了讓婆婆評評理,甚至教育兒子下不為例。可是姑娘啊,沒用的呢。
原因除了上述說的言語容易引起誤會之外,把矛盾禍及第三方永遠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更何況,向來以兒子為傲的媽媽,怎么會當著你的面承認兒子錯呢?就算婆婆是個公正明事理的人,就算她狠狠批評兒子,那又如何呢?在她心目中的你,變成了一個不成熟、無法自己獨立解決二人問題的女孩,她只會更不放心把兒子交給你。你說,有必要嗎?
自古以來,搬出太皇太后都是用來救命的。你大事小事都去投訴,等真正的大事來了,你再哭訴也就沒用了。所以,跟老公的關系得靠你自己用心研究和經營,不要企圖依賴任何人,這也是人格獨立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婆婆會護短,那其實不算很大的缺點。人總會基于自己的情感立場,而有所偏私,只要不是特別嚴重比如認為“我兒子全是對的,錯的肯定是你”,那你還是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平衡個中關系。如果她就是這么偏執,那你只能跟她保持距離,多想想怎么跟老公和平溝通。
從男人身上,能看到他媽媽的影子
平日里,我跟父母的關系類似于平等相待的朋友,他們會給我很多自由,也很注意不介入小家庭的事務,這一點我很感激他們。所以,我遇到的婆婆也是一個比較明智的女人,她有不少生活的智慧我很欣賞。我第一次被帶回家時,她除了夸獎我和她兒子,也會告訴我她兒子的缺點,還笑著要送我見面禮。在后面的日子里,每次回家她都會叮囑先生有機會要多幫我爸媽干活,男子漢要有擔當。
看了這么多家庭,結合自身經歷,可以這么說,第一次你跟男友回家時,準婆婆如果一個勁地夸兒子而對準媳婦不太關心的,多半婚后看不到媳婦的好,還喜歡干涉和指揮,因為生怕你照顧不好她的寶貝兒子。而懂得去了解媳婦,聽媳婦說她的故事,又透露給你她的兒子也不那么完美,希望你們好好相處的,婚后對你們更多是祝福和成全。
中國的女人啊,在你選擇一個中國男人結婚的時候,不僅僅是要看準這個人適不適合你,還要留心看清楚他身后的家庭,他的父母特別是母親,跟你的氣場合不合。一是因為中國父母干涉兒女家庭的不在少數,二是因為家中的運勢,全憑這個女主人。所謂“天下之教,在于母教。”母親是什么人,兒子就是什么人。女人的氣質陰郁多疑,丈夫也就狹隘難擔當,兒女更是自私好利。而女人大氣陽光,丈夫多半穩步上升,心性平和有責任感,兒女更是聰慧敦厚。如果你善良不喜歡耍心計,那就不要找一個事事精于算計的婆婆,那樣她調教出來的兒子也難保不會潛藏著這樣的性格。凡是勉強討好,都不可能長久。
付出也要分人來,不能無原則
那什么樣的婆婆值得你選擇無悔,值得掏心掏肺呢?
最關鍵的一點,不能有人格缺陷。缺點誰都有,這是可以通過改善相處方法從而改善關系的。可是人格缺陷就不同了,它是一種周期性的病態,這跟你付出什么無關,只跟這個人內心深處的執念有關。
這個執念,可能是某一位婆婆在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陰影,也可能是她后來人生經歷的情緒重創,而僅憑外表,你是根本看不出來的。唯有深入留心觀察,見微知著,才能看清某個人某件事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只要她死守著過往錐心的消極故事不放,那么那個曾經讓她不敢面對的經歷就會演化成她真實的下半輩子。甚至,會殃及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把這種負面的、被踐踏的、痛不欲生的感覺一代代傳遞下去。這樣的家庭,通常是窮的,即便僥幸發達了,兒孫也會染上壞毛病——賭博、嫖妓、吸毒等等各種“癮”。因為人的痛苦一旦聚焦而沒有足夠的智慧將它釋放,就極有可能采用一種極端的發泄方式去忘掉憂愁,于是就惡化成了形形色色的“癮”。
那什么是人格缺陷呢?執念膨脹起來得不到疏導,最后就會腐蝕內心,造成人格缺陷。這里有兩個令人痛心的真實例子。
R的老公是江浙一帶的人,在單親家庭由母親撫養長大。婚后R發現了一個難以置信的事實——只要每次回婆家,她老公的媽媽就會跟兒子睡一個房間,而且還會站著幫兒子洗澡,洗澡啊!“房間里只有一張床好嗎?兒子都二十好幾了你還當他是小男孩嗎?”R的內心像是被一萬匹馬踩踏而過。不過這位婆婆確實就不顧媳婦感受地這樣做了。而且,每次家里只剩她和婆婆的時候,婆婆就會對她態度特別惡劣,甚至還出言嘲諷。可是當R的丈夫進門,這位兩面派連忙柔聲細語拿水果給媳婦吃,還一臉堆笑。更要命的還在后面,R反復想過之后跟丈夫攤牌,表示不能接受他和婆婆睡一張床,以及婆婆幫他洗澡。可是R的丈夫一臉無所謂,覺得“這有什么啊,我從小跟我媽就這樣啊。”這就更不用提,R在告訴丈夫婆婆私底下刻薄她時,丈夫不只是不相信,而且還認為R看不慣他媽媽和他親近,因為妒忌才抹黑他媽媽。
我只想說,任何一個正常人在這種家庭都會被逼瘋好嗎?!這個例子里的婆婆因為丈夫劈腿離婚,而下意識地把媳婦也當成了搶走她兒子的情敵。甚至在她的執念里,希望兒子永遠只有八歲,永遠需要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即便是在兒子成年后結了婚,她也不愿意承認兒子已經長大成人的事實,她希望兒子永遠需要自己,這樣她才能找到生存的意義。因為在她看來,兒子成家不再需要她,她就是再次“被遺棄”了。
另一方面,R的丈夫這個媽寶也當得太離譜了。但我也不能定論“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都有毛病”,因為有很多人格健全、品德優秀的人正是由單親爸爸或媽媽調教出來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家庭是否完整,而在于,單親家庭的家長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能否正確評估自己和他人,能否審時度勢從而不偏不倚地教導孩子。有些孩子從單親父母的仇恨教育中長大,ta長大怎么可能和這個世界和諧共處呢?另一些孩子,待在離婚或喪偶還同樣堅強美好的父母身邊,這樣的父母心境平和,三觀端正,懂得放手讓孩子按照天性發展,所以孩子最后成為了身心健康、才能出色的人。比如才貌雙全的影星艾瑪沃爾森、當年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她們都是被單親父親或母親撫養大的。
孩子,是父母人格品質的終極呈現。盡管會有一些偏差,但是八九不離十。所以,當你選擇一個男人的時候,你可以從他的行為模式中窺見某些端倪,特別是那些你覺得不太對勁的事,也許就是從他母親或父親身上沿襲來的。這一點,你得引起高度重視。
然而R在婚前就是忽略了這一點,她錯就錯在軟弱。既然知道她婆婆是這種人,那就要當機立斷地告訴老公:“我不喜歡你這樣,任何一個女人也不可能接受。”然后就不再作聲,如果第二天情況沒有得到改善,R可以直接收拾包包走人。消失幾天,不僅自己想清楚,也給老公一個空間反省。有時候,爭取自己的權益不僅僅是用嘴巴講,真正有力量的是在于行動。改變不了別人,那就修正自己。如果無聲的抗爭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絲毫起色,那么R就別說話,可以直接物色下一任丈夫了。畢竟,每個人都想過正常人的日子,沒有人喜歡和變態在一起。
再說說U吧。U當年的工作能力一流,長相也姣好。生活中她是一個性格很純粹很陽光的人,她的原則就是“對家里人就是要好”。可是,她的婆婆卻是個“在外怕事,在家兇殘”的人。即使是對自己的兒孫,也算計得死死的,更不要說媳婦了。對她來說,媳婦就是要防備的外人,盡管嘴上會講“我可是把你當女兒哦”。每次這對夫妻開長途,大包小包地拎回去看望公公婆婆,婆婆是不會留他們在家吃飯的。連他們在家睡個午覺,婆婆也要挑那床最舊最破的被子給他們,明明滿衣柜都是漂亮的新被子。就算是暑假幫忙帶孩子,只要三天媳婦不上交伙食費,婆婆的臉色立馬陰沉。每次U和老公都想著息事寧人算了,每次都會乖乖給婆婆塞紅包。然后她婆婆就會說:“一家人嘛,這么見外干什么。”然后笑嘻嘻的還是收下了。
在U和老公結婚第一年,那時候兩人還沒有孩子,還和婆婆一家住在同一個城市。一次她老公胃出血住院了,身體非常健康的婆婆得知這個消息后,沒有來看過她兒子一眼。最后,是U的父母過來探望女婿,安排怎么照顧的事。后來,在生孩子的事情上她婆婆的態度比這更惡劣。就在U大著肚子和老公一起回婆家,他們提出想最后一個月住在婆婆家生產時(因為他們當地的習俗是這樣),她婆婆雙眼一瞪:“什么!?我這家里哪里還住得下!”然后就把桌子掀了。當時U的婆婆正在給她小姑子,也就是U老公的妹妹帶孩子,孩子已經一歲了。按常理說,小姑可以跟她媽媽說,嫂子要最后臨盆了,你先照顧她吧。但是她沒有,她只是在一邊看著。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潛意識里也在和哥哥爭奪母愛。
兩夫妻最后心酸心痛心碎地走了,U的媽媽把他們接回了家,在娘家待產。后來U生了一個健康的孩子,直到U住院最后一天,她婆婆只是來看了一眼就走了。后來聽說,婆婆那邊的親戚知道U生了孩子,帶了不少土雞、雞蛋等等的補品給正在坐月子的U,她婆婆收下后都自己吃了。U的公公實在看不下去,就偷偷藏了一點土雞蛋給U帶去。結果婆婆知道了,威脅她公公要和他離婚,家里從此鬧得雞犬不寧。
后來U和丈夫就離開了她婆婆所在的那個城市。等孩子到了知事的年紀,U還是一如既往地教育他:“以后要跟奶奶親啊,回去陪奶奶多說說話。”可她不知道,孝順的孩子聽了U的話之后,每次回鄉陪她婆婆聊天,她婆婆說的全部都是她的壞話。這讓孩子聽得很痛苦,但他年紀小還不懂怎么表達這種復雜的感覺。直到有一年冬天,這一家子又回來陪兩老過年。大清早的,婆婆打來電話說自己的存折找不到了,一口咬定昨天U一家來過,孩子還進過自己的房間,所以肯定是孩子偷的。然后U的婆婆就蠻不講理地用最惡毒的話咒罵她們一家,而不是想辦法溝通清楚,看看是不是存在什么誤會。U的老公實在聽不下去了就掛了電話,震驚加心酸之余,一家三口仔細對了對情況,總結了句:“肯定是她自己放失手了。”這時孩子終于忍不住嚎啕大哭:“媽媽,她真的是我親奶奶嗎?她為什么要這樣不明不白地冤枉我,還不讓我解釋?”
這件事在三年之后終于還了U一家一個清白,原來當年是U的公公因為隔壁遭小偷,所以把存折暫時換了地方放,結果因為年紀大了忘性大,日子久了就把這件事完全忘了。
但不管借口如何,一家人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后,有什么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呢?為什么自己丟了東西就一口咬定是兒子兒媳一家偷的呢?那是自己的親孫啊,為什么不聽他解釋,就要誣陷是他干的呢?一上來就下結論還罵人,這個老人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發泄暴躁的情緒。只能說,這就是擺明了欺負人。因為兒子兒媳一家性子好,好說話,所以屎盆子都往他們身上扣。
這一連串的事里U錯就錯在,以為自己一家的善良可以打動她婆婆,因為U的父母就是那種很恩愛很愿意為子女付出的家長。U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對婆婆好,讓孩子不記仇,婆婆總有一天會明白他們一家人的苦心。然后她就可以繼續把婆婆當媽媽一樣孝順她,最后一大家子就能其樂融融、親密無間。
可惜,她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事實——婆婆的執念埋得有多深,絕非她一人之力就能力挽狂瀾。
讀者們肯定很奇怪,天底下怎么會有這種媽?對媳婦刻薄的咱見得多了,但是對兒子、孫子也肆無忌憚地踐踏,這樣的媽媽、奶奶還真不多見。答案就在這位婆婆的童年里,就埋藏在她生長的家庭中。
這位婆婆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大家庭,從小作為女兒在家動不動就會遭到毒打,而她的兄弟在家里永遠是得寵。在她父母眼里,女兒什么都錯,兒子什么都對。在他們家,兒媳都非常厲害說一不二,用這位婆婆的話講就是“能掀得了天了”。此外,她在少女時代是逃婚出來的,因為父母嫌棄女兒沒用,所以想自作主張把她嫁了。
童年的陰影給這個女人造成了莫大的傷害,然而她并不具備任何智慧來轉化這種痛楚。下意識地,她把這種激烈的仇恨與強烈的彌補心理投射在她的孩子身上。正因為她有一兒一女,所以她不斷地從精神上折磨她的兒子,然后一邊把女兒寵上天,這樣她才覺得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得到某些安慰。畢竟,她也曾經當過女兒,她的父母卻從未給過她渴望已久的愛,她打擊兒子而讓女兒受寵,就如同低頭舔傷口那樣能心理平衡一些。
我猜,她也許不是故意的,但她造成破壞比故意傷人還嚴重。這種畸形人格通常會有發病周期,當她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母親的時候,或許還是會對兒子一家有所關心,然而她內心的痛苦發作時,帶來的傷害也是極具毀滅性的。
當一個人無法清除自己內心的垃圾時,沉淀下來積年累月就會變成吞噬一切的執念。我跟U說,這不是你的錯,你心腸好,但不能沒有原則。有些人,你對她好,反而是一種縱容。如果你的好,換來的都是小家庭的遍體鱗傷,那么這樣的好又有什么正面意義呢?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對她如何掏心掏肺,而在于她能否“看見”。執念已經完全蒙蔽了她的雙眼,她看到的永遠是她年少時家里哥哥們的媳婦形象,她只是把這種仇恨投射在了你的身上。你這個兒媳越是對她好,她就越喜歡折磨你,因為她要把過去的痛苦加倍補償回來。所以,放手吧,遠離吧。
我本人很崇尚孝道,然而,孝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順從,也在于當父母公婆的行為出格的時候,你能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事理。所謂“養父母之身,更養父母之慧”。孝順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讓父母與你一同成長,彼此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任由他們胡作非為,越陷越深。
所以我們得認真學習如何說服別人,特別是最親的人,這很考驗我們的智慧。人活在世上,怎么可能跟他人永遠一致,永遠沒有分歧呢?有不同看法做法都很正常,關鍵是你用什么辦法去化分裂為統一,化干戈為玉帛。學會找出共贏的解決方案,而且要符合他人的秉性和方式,這樣對方會比較好接受,談判就相對容易握手言和。
我相信,中國的大多數女人都愿意善待婆婆,因為我們愛我們的丈夫。不過,認準對的人,再做對的事,這樣我們的真心才不至于明珠暗投。再來,恰如其分的方式往往比付出本身更重要。剛進入婚姻的我們,若是在年輕時就能善于識人,懂得分寸,那么未來當我們也成為某個女孩子的婆婆時,也能明智地知進退、懂放權。如此,才能真正被子孫敬重,家族也才會一直和睦興旺下去。
愿天下的婆婆都能懂事。因為,您若是一直不明智,那么就會打消兒媳對您好的念頭,甚至剝奪了她對您好的權利。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想過上平靜、智慧和自由的生活,而不希望周遭充滿指責、紛爭和控制。
愿我們平等以待,用心感受彼此的好,動手創造一個洋溢著愛和包容的世界。
-END-
本文已首發于美力人生微信公號,原創之作,轉載請聯系作者綿綿紫硯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