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男孩對歷史的興趣幾乎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我在小學2年級暑假的時候,當我從我外公手里接過第一本歷史書《三國演義》時,展卷閱讀,第一行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給我小小的心靈以極大的震撼。在我日后求知的過程中,一直在反復思考,為什么天下大勢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難道中國的歷史就必須分分合合嗎?為什么不能像歐洲一樣一直保持分裂呢?當然,當時在讀小學,中學的我根本沒有這個知識水平回答這么深奧的學術問題。直到在2015年,我讀到了一套好書,那就是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浩蕩兩千年》《跌宕一百年》和《激蕩三十年》。從今天開始我就帶你了解吳曉波的理論體系并和你聊聊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想先和你聊聊我的歷史觀,也就是我最為認可的歷史研究思路。我認為,研究歷史必須要建立一個大的邏輯框架,在這個框架內,既可以解釋過去也能夠看懂未來的發展趨勢。法國布羅代爾有句名言,歷史研究可分為傳記歷史和結構歷史。傳記歷史聚焦于人物和事件,分析政治斗爭,戰爭史,如《史記》《羅馬帝國衰亡錄》;結構歷史關注限制歷史潮流的邊界條件,如布羅代爾的《菲利普二世與地中海世界》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當然還有諸如《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分流》。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傳記歷史沉醉于奔騰的浪花,而結構歷史觀察河床的地形地勢。如果你看清了地勢,大河的流向便一目了然。結構歷史的方法論就是地理環境造就了經濟模式,經濟模式決定了思維方式,政治模式,法律模式,最后這些因素決定了政權會選取什么樣的體制,會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否則它就無法鞏固政權,無法發展經濟。自然環境就像海底復雜的地形;大國興衰如同深海潛流;個人英雄成敗不過是潛流猛烈碰撞所激發出來的浪花。我們絕大多數人往往只看到浪花,卻忽略潛流。這就好比生物演化論,自然選擇會篩選出適應其環境的基因,從而該基因能夠在此環境中生存繁衍。
為什么中國的歷史大趨勢是統一,而歐洲是分裂?中國廣大的幅員和生態的多樣性造就了許多不同的地區文化,這些地區性文化在公元前4000年開始于地理上開始擴張,他們開始互相競爭,互相融合,這種大規模的競爭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和技術,推動了規模更大,權力更集中的國家形成。
第一,中國廣袤土地造成的南北梯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作物的傳播造成困難,但是這種梯度在中國不像在美洲或者非洲那樣成為一種巨大的阻礙,因為中國的南北距離較短,同時也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樣被沙漠所阻隔,中國由西向東的大河方面了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技術,農作物和文明的交流,中國東西部之間廣闊的地帶和相對平緩的地形最終使得這兩條大河的水系得以以運河連接起來,從而促進了南北之間的交流,所有的這些地理環境為中國的統一提供了基礎自然地理條件,雖然歐洲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是地勢比較高低不平,也沒有形成連成一體的江河,整個歐洲極度的碎片化,所以就初始條件而言,歐洲沒有統一的基礎。
第二,整個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自然環境便于發展農作物,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農耕為生便可以求存,根本沒有海洋貿易的需求,中華民族的總趨勢只會向內陸發展農業,根據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在農業時代的生產條件下,生存資料根本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形成一個巨大的玻璃天花板。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中華大地陷入長期戰亂?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各個諸侯國國內的糧食產量已經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對于當時的執政者來說,只有進行戰爭,搶奪更多的土地,消滅掉一部分人口,爭奪更多的糧食。才能維持諸侯國政權的穩定。這才是春秋時期各國爭霸,戰國時期群雄大戰的根本原因。為了贏得戰爭,就必須發展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體制來征集兵員,調配資源,進行總體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目標也就是如此,直至商鞅變法成功,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變法最徹底的戰國,才最終統一了中國,中國從此走向了大一統。
而吳曉波的理論體系正是從四大利益集團,四大基本制度,三個關鍵因素這三個層面來分析歷代中央集權帝國是如何在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俗繁雜的地區維持長期統一的。
在這個大的理論框架之下,也著重研究了被歷史學界長期忽略的中國工商階層的歷史狀態,在這片土地上,這個階層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第一,四大利益集團分析法,吳曉波認為,發生于歷史以及當下所有的中國問題,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級,無產階級這四大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第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國歷史上最為關鍵的四大基本制度的演變,從本質上講都是維持這個統一的大帝國,他們共同撐起了中華帝國的大廈。1,郡縣制:為了保證帝國穩定,在政治上必須保證中央的人事任命權,避免地方發生割據。2,尊儒制度,其本質是統一全體國民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實現全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大一統。3,科舉制度,其本質是為了把精英階層納入到體制內,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作為選拔手段。4,國有專營制度,在經濟上,把重要的生產資料國營壟斷,以控制國計民生,確保中央政府的財政優勢。
第三,三個關鍵因素,決定中國歷代政權的三個關鍵因素,分別是,財政,貨幣和土地。如果三個都很穩定,那么一定是盛世,如果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那么就要注意了,如果兩個出現問題,那么就必須進行改革以挽救政權。如果三個都出現了問題,那么結果必然是改朝換代。
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體制下,中國的工商階層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吳曉波說,中國的企業史,歸根到底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了四個中國商人階層的經典困境。
第一,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楚河漢界,前者壟斷上游的資源型產業,后者只能從事中下游的生產消費型領域,中國的市場經濟出現了只有底層,沒有頂層的奇特現象。
第二,政府與民間沒有對等的契約關系,民間資本的積累危如累卵,缺乏制度性保障,商人沒有財富安全感。
第三,權貴資本橫行,尋租現象,雙首現象(既是政府的首腦,又是全國首富)不斷出現,財富向權力,資源,土地猛烈聚集。
第四,在國有資本和權貴資本的壓迫下,中下游的商人成為被盤剝的對象,產業資本開始從實體經濟撤出,向消費,奢靡的領域轉移,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停滯,失去動力。
接下來的幾周,我將沿著吳曉波的思路,以經濟制度的變革為邏輯主線,梳理管仲變法,商鞅變法,漢武帝桑弘羊變法,王莽變法,劉晏變法,王安石變法,明清的停滯,李鴻章變法,孔宋變法,陳云變法和改革開放這個11個中國歷史上經濟變革的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