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的:
在我的整個閱讀過程中,《三體》,羅輯思維的情節還有一個叫《孢子》的游戲不斷在我腦子里翻滾。而我寫在這里就是與之相關的一星半點。
第一章 為什么會有人呢?
當宇宙高級文明來到地球,會問“是否發現了進化規律沒有?”
當達爾文弄清了部分相關真相時,周遭的主流社會無法接受。如今依然。
前段時間阿爾法GO贏取圍棋前后,有人提出了讓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智力。當一個智商超過255的對象產生后。人倫,社會,在他/它眼中會變形成怎樣呢?是否不值一提?如果它試圖站在自己的高度來幫助螻蟻一般的平庸人類。人類是否能理解或者接受?智商高的人常被當做異類,EQ高一點的會大隱隱于市,不知妥協的會遇到很多麻煩。圖靈。
為了不被攆著打,至少有意愿往前跑的人的邁步子吧。正如章北海的責任。或者直接像韋德一樣“前進,不惜一切代價地前進。”明白事的人還有做得成事的人總是太少。
原書作者指出他的母體是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然后他舉出了芝加哥的例子。我試圖理解為基因是如何與社會環境互動從而通過自然選擇利己或者利他而達到遺傳到下一代的目的。進化并無道德可言,自然選擇就是一場永無休止的追殺,只有適應當下的基因可以繼續逃。人不過是載體而已。
于是我模模糊糊看到現實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技術也被某種東西追殺著,它一個勁地向前跑。落后的就被淘汰消亡。而企業,產品就是其載體”。同時我又回想起那部經典的心慌方(第一部)。這部電影也指出了技術的進步偏離了利于人類的方向。如此的相似。技術的進步本來就是自私的!利他只是一種延續的方式。
于是這本書里討論的內容就產生意義和價值。至少對想做產品做技術的人來說。搞清楚自己的載體地位很重要,學習怎么當個好載體也很重要。
利他和自私都有行為上的表達,和主觀意識上的表達。不過本書不討論動機心理學方面,至聊行為所涉及的。這才能把難度和篇幅降到大眾能接受的程度吧。
正如我一直堅信,一個壞人絕不應該讓別人知道他是壞人。而不讓人發覺他做的壞事能力直接和智商情商掛鉤。參考了自己情商智商,于是我早早放棄了做壞人的想法。
一個明顯的是利他性的行為,表面看去似乎(不管可能性如何小)使利他主義者有較大的可能死亡,而受益者有較大的可能生存下來。更仔細地觀察一下,常常會發現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當然了,這里的自私本體是基因,或者是技術。我就說技術吧。一個新奇產品只有對人民產生了極大利益才會得到繁衍從而淘汰上一代。比如汽車淘汰馬車。
動物的行為方式一般是為了有利其整個物種永存,因而才對同物種的其他成員產生利他行為。是瓦恩-愛德華茲(Wynne-Edwards)提出“群體選擇”理論。
另一個正統的理論平常叫做“個體選擇”理論,作者用“基因選擇”取而代之。自私的行為便是來自“基因選擇”。
只要一個群體中的個體具有遠見卓識,就會懂得,克制自私貪婪到頭來是它們的最大利益所在,從而避免整個群體的毀滅。在一個群體緩慢地、不可抗拒地衰亡時,該群體中的一些自私的個體,在損害利他主義者的情況下,仍可獲得短期的繁榮。
一個群體范圍內的利他行為常常同群體之間的自私行為并行不悖。從另一個意義來說,國家是我們利他性自我犧牲的主要受益者。青年人作為個人應為國家整體的更大榮譽而犧牲,令人費解的是,在和平時期號召人們作出一些微小的犧牲,放慢他們提高生活水平的速度,似乎比在戰爭時期要求他們獻出生命的號召更難奏效。
上面這段話里,你是否可以看到在一個創業公司或者陷入絕境的公司里員工們可以沒日沒夜的干。而一個體態臃腫的大公司里,大家都是按時打卡?
第二章 復制基因
如果你在一億年中每星期都購買一次彩票,說不定你會中上幾次頭獎呢。
一個能復制自己拷貝的分子從原始湯里通過極低概率的變異產生了。這種情況只要發生一次就夠了。
這讓我聯想到了“病毒式傳播”。你的產品只要能讓一個人有足夠的理由發送給自己認識的另一個人,就夠了。就好比一些尋找親人的公益,或者轉發才能收到的紅包。前提是你的用戶所在環境有足夠的資源。(或者你去給資源)正如原始湯里隨處可得的復制所必須一些分子。沒有海量多維數據,數據科學依然會像多年前一樣沒人用。
而復制過程中的差錯,產生多樣化,是那么的必須。第一個復制錯誤的一小步,是生命進化的一大步。這一瞬間也就是地球物種開始逃離追殺的第一步。雖然很慢,但是非常幸運(也只有幸運),追殺還遠沒來到。這時如果有個足以撞滅地球的酒駕彗星飛來,沒錯,這就是我所指的追殺,你也可以理解為三體里的“二向帛”。
所謂穩定的意思是,那些分子或是本身存在的時間較長,或是它們能迅速地復制,或是它們能精確無誤地復制。朝著這三種穩定性發展的進化趨向是在下面這個意義上發生的:如果你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分別從湯中取樣,后一次的樣品一定含有更大比例的壽命長或生育力強或復制精確性高的品種。進化的機制是一樣的——自然選擇。
遺傳單位越短,它生存的時間(以世代計)可能就越長。產品也應該努力迭代吧。并且在每次迭代中盡量變異產生新特性。
“個體是不穩定的,它們在不停地消失。染色體也像打出去不久的一副牌一樣,混合以致被湮沒。但牌本身雖經洗牌而仍存在。在這里,牌就是基因。基因不會被交換所破壞,它們只是調換伙伴再繼續前進。它們繼續前進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它們的本性。它們是復制基因,而我們則是它們的生存機器。我們完成我們的職責后就被棄于一旁,但基因卻是地質時代的居民——基因是永存的。”
之后的部分都不按章節
“關于現代復制基因,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具有高度群居性。生存 機器是一種運載工具,它包含的不只是一個基因而是成千上萬。制造人體是一種 相互配合的、錯綜復雜的冒險事業,為了共同的事業,某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 和另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幾乎是分不開的。一個基因對人體的各個不同部分會 產生許多不同的影響。人體的某一部分會受到許多基因的影響,而任何一個基因 所起的作用都依賴于同許多其他基因間的相互作用。某些基因充當主基因,控制 一組其他基因的活動。”把基因換成技術科技,把人體換成社會。就能看出技術間的相互依存。
自然選擇的最普通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某些實體存在下去,而 另一些則死亡。
最好不要把 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看作是物種,或者是種群,甚至是個體;最好把它看作是基因。假設:基因能夠永存不朽,而個體以及其他更高級的單位 的壽命都是短暫的。這一假設以下面兩個事實為依據:有性生殖和交換;個體的 消亡。追問一下:為什么它們是 事實。我們以及大多數的其他生存機器為什么要進行有性生殖?為什么我們的染 色體要進行交換?而我們又為什么不能永生?
衰老標志著一個個體一生中發生的有害的復制錯誤以及其他種類的基因損傷的 積累。傳統的論點:“老的個體之死 亡屬于對物種其他成員的一種利他主義行為。因為假如他們衰老得不能再生殖還 留戀塵世,他們就會充塞世界對大家都無好處。”
梅達沃的理論大意如下:我們已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哪些是“好的”基 因的最普遍的特性。我們認為“自私”是其中之一。但成功的基因所具有的另一 個普遍特性是,它們通常把它們的生存機器的死亡至少推遲至生殖之后。
促使其個體死亡的基因稱為致死基因。半致死基因具有某種使個體衰弱 的作用,這種作用增加了由于其他因素而死亡的可能性。任何基因都在生命的某 一特定階段對個體施加其最大的影響,致死和半致死基因也不例外。大部分基因 是在生命的胚胎期間發生作用的,有些是在童年,有些是在青年,有些是在中年, 而還有一些則是在老年。
例如,使老年 個體致癌的基因可以遺傳給無數的后代,因為這些個體在生癌之前就已生殖。而 另一方面,使青年個體致癌的基因就不會遺傳給很多的后代;使幼兒得致死癌癥 的基因就不會遺傳給任何后代。根據這一理論,年老體衰只是基因庫中晚期活動 致死基因同半致死基因的一種積累的副產品。這些晚期活動的致死和半致死基因 之所以有機會穿過了自然選擇的網,僅僅是因為它們是在晚期活動。
第四章 基因機器
生存機器最初是作為基因的貯藏器而存在的。它們的作用是消極的—— 僅僅是作為保護壁使基因得以抵御其敵手所發動的化學戰以及意外的分子攻擊。
很多公司在成長過程中也覺得自己的擴張都是生存的無奈之舉。
神經元用以在彼此之間通訊的密碼確實有點像計算機的脈沖碼,但神經 元作為一個數據處理單位比晶體管復雜得多。一個神經元可以通過數以萬計的接 線與其他單位聯系,而不僅僅是三個。神經元工作起來比晶體管慢些,但就微型 化而言,晶體管卻大為遜色。在我們的腦袋里大約有一百億 個神經元,而在一個腦殼中最多也只能塞進幾百個晶體管。
植物不需要神經元,因為它們不必移動就能生活下去。但大多數的動物 類群都有神經元。從根本上說,神經元不過是一種細胞。和其他的細胞一樣,有細胞核和 染色體。但它的細胞壁卻形成拉長了的、薄的線狀突出部分。通常一個神經元有 一條特別長的“線”,我們稱之為軸突。一個軸突的寬度狹小到只有在顯微鏡下 才能辨認,但其長度可能有好幾英尺。有些軸突甚至和長頸鹿的頸部一樣長。軸 突通常由多股集束在一起,構成我們稱之為神經的多心導線。這些軸突從軀體的 一部分通向其他部分,像電話干線一樣傳遞消息。其他種類的神經元具有短的軸 突,它們只見于我們稱之為神經節的密集神經組織中。如果是很大的神經元,它們也存在于腦子里。就功能而言,我們可以認為腦子和計算機是相類似的,因為 這兩種類型的機器在分析了復雜模式的輸入信號并參考了存貯的數據之后,都能 發出復雜模式的輸出信號。
主要方式在于控制和協調肌肉的收縮
程序編制員的任務是什么呢?第一,他肯定不像一個演木偶戲的牽線人那 樣每時每刻操縱計算機。這是作弊行為。他編好程序,把它放入計算機內,接著 計算機便獨立操作:沒有人進行干預。
在一個復雜的世界里,對未來作出預測是有一定風險的。生存機器的每 一決定都是賭博行為,基因有責任事先為腦子編好程序,以便腦袋作出的決定多 半能取得積極成果。
近年來,計算機已肩負起大部分模擬的職能,不僅在軍事戰略方面,而 且在諸如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必須對未來作出預測的一切領域。它使用的 是這樣的技術:在計算機內樹立世界上某種事物的一個模型。
你的腦子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預測可能 發生的事物。那些能夠模擬未來事物的生存機器,比只會在明顯的試驗和誤差的 基礎上積累經驗的生存機器要棋高一著。問題是明顯的試驗既費時又費精力,明 顯的誤差常常帶來致命的后果。模擬則既安全又迅速。
模擬能力的演化似乎終于導致了主觀意識的產生。
我們可以把意識視 為一個進化趨向的終點,也就是說,生存機器最終從主宰它們的主人即基因那里 解放出來,變成有執行能力的決策者。腦子不僅負責管理生存機器的日常事務, 它也取得了預測未來并作出相應安排的能力。它甚至有能力拒不服從基因的命令, 例如拒絕生育它們的生育能力所容許的全部后代。
即使我們對把 基因和行為連接起來的各種胚胎因素中的化學連接一無所知,我們照樣可以恰如 其分地說“操縱某種行為的基因”。事實上,這一系列化學連接可以證明甚至包 括學習過程。
基因在對它們共有的生存機器 施加影響時是“合作的”。
第五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對生存機器來說,合乎邏輯的策略似乎是將其競爭對手殺死,然 后最好是把它們吃掉。
end
這種新湯就是人類文化的湯。
meme 通過從廣義上說可以稱為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從而在 meme 庫中進行繁殖。一個科學家如果聽到或看到一個精彩的觀點,他把這一觀點傳達 給他的同事和學生。他寫文章或講學時也提及這個觀點。如果這個觀點得以傳播, 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觀點正在進行繁殖,從一些人的腦子散布到另一些人的腦子。
讀完前三章怎么都讀不下去了。就像我讀過的最爛的哲學書一樣。充滿著拖沓和作者不負責任的開闊想法。而在最后告訴你的不是答案。有稀松的閃光點。精讀挺浪費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