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4人入選生物國家集訓隊,但99%的學生不適合5大學科競賽、
衡水中學6人榮獲金牌4人入選國家集訓隊
10月1日—5日,第30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在浙江省蕭山中學展開激烈角逐,最終產生100枚金牌,140枚銀牌,60枚銅牌。
經過理論和實驗的激烈比拼,衡水中學選手勇奪6枚金牌,金牌數量位居全省第1,全國第2,僅次于東道主浙江省的蕭山中學。
在本次生物國賽決賽中,衡水中學張愉揚、趙圣騏、姜智浩、楊一航、黃東旭、程超逸等6名同學奪得金牌,張愉揚、趙圣騏、姜智浩、楊一航4人進入TOP50,躋身國家集訓隊。
此外,張旭偉同學獲得銀牌,馬培植、張子涵兩名同學獲得銅牌。4位國家集訓隊隊員成功保送清北,其他3名獲得金銀牌的選手獲得清北強基計劃破格入圍資格。
進入新世紀以來,衡水中學教育模式飽受爭議,但衡中每年將一、二百名學生送入清華北大,在5大學科競賽中成績也十分突出,令許多人對衡中是羨慕嫉妒恨,五味雜陳。
多年來,衡中生物競賽共奪得奧賽國家金牌182枚、銀牌151枚、銅牌56枚,金牌總數高居河北省第1,先后共有1579人獲得省級賽區一等獎,并有多人入選國家集訓隊。
衡水中學董傲、李廣明、張力培、劉浩、趙靖宇、陳康垚、鄧子杰、魯亮、陳建宇等多位同學在生物奧賽中脫穎而出,進入國家隊,共摘得7枚國際金牌、2枚國際銀牌。
2021年,衡中學生陳建宇入選中國生物奧數國家隊,并獲得第32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再次為國爭光。
五大學科競賽只適合少數優秀學生參加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每年分別面向全國招收3000多名本科生,招生方式和途徑主要包括學科競賽、高考、國家專項、藝體特長生、強基計劃等。
在清華北大的所有招生途徑中,5大學科競賽人數入圍人數比例最高,強基計劃招生指標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向五大學科競賽學生傾斜的。換句話說,如果想上清華北大,五大學科競賽確實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
但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等5大學科競賽,競賽難度卻非常高。各學科競賽考試內容主要是本學科本科生學習的內容,部分內容甚至涉及本學科研究生學習的內容,競賽考試內容的廣度和難度可想而知。
學習競賽的學生,同時必須兼顧6門高考科目內容的學習。在高一、高二階段,競賽生至少需要花一半,甚至更多的時間學習競賽內容。
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夠,很可能出現高考科目和學科競賽兩樣都學不好的局面,不僅學習起來非常痛苦,而且結果會十分糟糕,慎重出現災難性的后果。
當然,也有個別特別優秀的,他們能很好處理高考科目和學科競賽的學習,兩者兼顧,游刃有余。但這樣的學生非常少,一個省通常最多幾個、十幾個這樣的學生,他們必然是萬里挑一的高智商學生。
總之,五大學科競賽主要適合智商特別高的孩子,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適合學競賽呢?
簡單地說,如果孩子初三階段以前,能夠輕松取得前1%甚至前1‰的成績,那么這樣的孩子適合學習學科競賽。否則,建議家長一定慎重選擇!
孩子學競賽,與買股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孩子學習優秀,學競賽會有很大的機會獲獎,但同時也很可能一無所獲。一句話,競賽有風險!
重慶市曾經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高二在全國物理競賽中意外失手,未能獲得省一,當然就無緣國家金銀銅牌。無奈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他返回學校全心備戰次年的高考。
但由于高一、高二階段高考課程耽誤太多,高三兩次月考成績都很不理想,從高一的年級前50名,跌到年級800名開外。
該學生未扛住巨大落差產生的心理壓力,一時想不開,從教學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退一步說,即便在競賽中獲得很好的成績,如愿保送進清華北大,但如果專業不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學起來也會十分痛苦。
四川省重點中學石室中學2019屆學生廖弘毅,高二年級參加全國信息學競賽取得優異成績,并獲得清華大學“無條件一本錄取”的優惠錄取條件。高三參加高考,廖弘毅考出了667分的高分,如愿進入清華大學深造。
盡管高中階段學的是信息學競賽,但廖弘毅還是未能獲得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學習計算機專業的機會,而是被分配到材料系學習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由于對所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不感興趣,同時對該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就業情況不看好,大一期間,廖弘毅決定轉學。
在清華大學這樣高手云集的學校,想要從材料學等冷門專業轉到計算機等熱門專業很難。無奈之下,廖弘毅決定曲線救國,選擇回到自己家鄉的電子科技大學。
由于滿足普通高等學校轉學條件及相關規定要求,廖弘毅如愿以償,從清華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降轉到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學習。廖弘毅付出了1年的時間成本,但他還是很幸運地通過轉學,有機會學習自己喜歡擅長的專業。
關于學科競賽,你怎么看?歡迎評論、轉發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