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己的孩子沒怎么上過學,所以被以家長身份進行集體活動和學習的機會比較少。
今年9月份,各種因緣聚合,孩子入讀了心一塾,剛開學,如火如荼的家長活動就拉開了序幕:入學見面會、家委會、線上線下學習小組。。。這也是我們家庭一致選擇新教育的最大緣由:孩子上學走哪一條路,取決于我們家長在哪條路上長的更快,走的更遠。
新教育學堂都有一個慣例,那就是每周一次的周末通話(7、8歲以上的住宿制,走讀的例外),可別小看這通電話,通話通的好,不但能給孩子充電(真正的看見并回應到孩子),也更能給自己充電(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并不斷改進),那作為家長,該如何把握住與這每周一次與孩子鏈接的機會,做一此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呢?
開學第二天,應家長們的訴求,心一塾特意安排了一堂小課,由藏老師分享,如何做好通話。
下面我記錄一些自己的感悟,以自勉。
(一)問題是什么?
開篇時,藏老師就提到,這個小課的緣起是家長提出和發現了問題,而同時家長的問題也能讓老師們也更進步,這個維度再一次提醒我,擁抱問題,有問題才會有轉化和提升的機會。這是一句很雞湯的也很耳熟能詳的話,可是,我們可以真正的把這個信念植入到骨子里么,當生活中工作中,當有人提出問題時,我們能下意識的覺察到“成長的機會來了么,我們擁有敞開的心么,在自我覺察中,這真的是很難的,我們更容易做到的是去回避問題,去粉飾太平,如果我們不能扭轉我們內心里對問題的底層信念,那么,恐懼、焦慮就會襲來,問題還會一直存在。因為,宇宙就是這樣,如果不面對,他還會一次次的給你“送大禮“,直到你臣服,直到你說,我錯了我錯了我準備好了我來直面了。
(二)關于發心
家長的教育目標是什么?一切都是自我意識的呈現,包括孩子的行為表現。
《與神對話》中說到“行動是移動的話語,話語是被表達的思維,思維是已形成的觀念“ ,那么我們在通話中的語言其實是背后的觀念在起決定性的作用,而通話后孩子們的行動又取決于他接受到的語言。作為今日的家長和學堂的老師雙重身份,藏老師以她與小女兒的例子來說明了她是如何從無意識的要孩子快樂而覺察到其實父母的第一教育目標應當是“幫助孩子成長“以及讓孩子不斷體驗到”成長突破“后的喜悅。
臧老師家有兩個孩子,偏偏備受關注的小女兒會覺得“媽媽只愛姐姐不愛我“,為什么呢,當孩子不快樂時不開心時,作為媽媽,臧老師會忍不住放低自己的目標,而孩子也會抓住家長的軟肋,來實現自己的小目的,當把對孩子的第一教育目標調整為幫助孩子獲得成長時,就不會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是能安住于當下,做當下最利于成長目標的達成,她也看到了孩子穿越過低谷的笑臉。
臧老師還分享了泰語班一個家長的案例,也很有意思,孩子對媽媽說,媽媽,當我思考時,我沒有笑,你就會認為我不開心。瞧,這就是孩子的覺察力,那么做媽媽的就需要反思,到底是什么讓我會對孩子的情緒這么敏感,是不是我的內心中還有沒被接納的部分,為什么我把自己的功課投射到孩子身上?當媽媽有這個覺察力和內省力后,我們才能把目光從孩子身上撤離回來,而孩子,也才能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成長自由。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的心在哪里,我們的孩子就會在哪里與我們共振。
當我們的心在吃喝上,我們就會關注孩子在學堂吃的怎樣住的怎么樣
當我們的心在身體上,我們就會關注孩子有沒有受傷鍛煉苦不苦累不累
當我們的心在感覺上,我們就會關注孩子開不開心有沒有人惹你小伙伴對你好不好
當我們的心在知識上,我們就會關注孩子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老師都教了什么
當我們的心在成長上,我們就會關注孩子這周突破了什么轉變了什么
那么,我們到底應不應該關注這些呢,就像一個家長在課后問的,如果不關注吃喝,孩子會不會覺得不愛他了呢?
藏老師分享道,當然也需要關注,只不過我們需要保持一份覺知,即:你清醒的知道這種信念系統下的結果和導向會是什么?這種結果你能不能接得住,是不是你想要的,跟你的教育目標是否一致?比如我們關注吃喝關注身體,那孩子抱怨說,在學堂吃不好,鍛煉太累,要回家,你會怎么樣?要把孩子接回家么或接出去搓一頓么?到青春期,孩子身體上的變化會更大,到時你又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呢?
什么是真正的愛,與神對話中說:“作為家長,你的職責是讓他們學會獨立;盡可能迅速和徹底地教會他們如何在沒有你的情況下生活。 因為只有他們需要你才能活下去,你對他們的寵愛便是假的;唯有當他們意識到你是多余的時候,你對他們的寵愛才是真的。 神最美好的時刻是你們意識到你們不需要神的那一刻。 讓你的愛把你愛的人推進世界--讓他們去完滿地經驗他們的身份。這么做你才是真正愛過的人?!?br>
臧老師還分享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案,比如:當孩子和你互動吃喝感覺這些時(基于以前雙方的慣性),家長可以選擇簡單的“嗯,知道了“,減少在非教育目標上的過多鏈接,讓孩子知道,現在的你更關注的是他的成長,同時也可以分享家長本周讀了什么書收獲了什么新的思想突破了什么行動等等。
總之一個原則,做父母的,搞清楚自己的關注點應該在哪,在關注點上引導多說,他不說你說就對了。
(三)關于平臺
臧老師問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么?這個問題把大家問愣了,我十月懷胎切膚之痛生的,不是我的是誰的呀?
先不急著回答,讓我們試想一下,當我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時,我們會傾注所有的努力去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我們會動用自己的資源來助力,可是,一己之力,你能調用的資源有多少呢?
可是我們轉變一個思維方式,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新教育平臺的孩子,是未來的文化社會精英的一份子,那么又會有什么樣的人在助力孩子的成長呢?
臧老師分享她之前做學堂,會比較關注搞好家長關系,教育好孩子,最近一年,她開始升起一個意識:如果讓學堂成長的更好,老師成長的更好,孩子成長的更好,那么她必須要看到
看到平臺的力量。當意識到平臺對學堂的重要性,她開始抽出更多的精力來服務新教育這個平臺。
試想一下,我們身邊如果沒有新教育這個平臺會怎樣,想要實現“彎道超車“,想要實現”三語人才“,我們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和代價,關鍵是希望又有多少呢。
工業時代,我們靠個人能力靠單打獨斗能創出來,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受歡迎的程度,吸引多少流量,取決于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我們需要先從服務小平臺開始慢慢走向服務更大的平臺。
談到這個跟通話的關系又是什么呢?當我們的孩子看到我們在做事在為這個平臺服務的時候,他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支持,是行動,這也會讓他更有前行的動力。
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我們付出的一點一滴,最終都會如數甚至是加倍來滋養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所謂“自助者天助“。
總而言之,臧老師的分享,主題雖然是講如何通話,但其實背后都是講父母的發心,并且一層比一層深入,甚至到忘我忘孩的境界,但我們帶著這樣的格局這樣的心胸去和孩子通話時,我們還會陷入婆婆媽媽的絮叨卿卿我我的感情互動么?
愿心中常葆一份覺察,愿我們能支持和看見越來越多的生命綻放。
2020.9.1 北京 自然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