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個人都是被時間牽著的木偶(圖片來自網絡)
01
前段時間,有一個很流行的帖子。
講述了一個姑娘奮斗了整整十年,卻在同學聚會時,依然發現自己是發展最差的那一個。
同學中有的已經年薪百萬,自己卻還在為搶得幾塊錢的紅包而沾沾自喜;有的同學早已經做到區域經理的職位,自己卻還在為幾天前小小的提拔而興奮了一整夜。
看到別人風光無限,姑娘在結尾這樣寫道:
命運從來是不公平的,你努力的天花板,不過是別人奮斗的起點。
是啊!出生時,我們沒有可以憑借的優勢資源,沒有可以仰仗的顯赫后臺,長大后,我們發現自己連追逐夢想的勇氣也比別人落后一截。
苦苦追尋,我們哭過、笑過、痛苦過,畢業幾年后,卻仍然是一天到晚孤獨行走的“丑小鴨”,白天鵝的美麗故事只是一篇童話,只是一種遐想。
當我們懷疑努力的意義,越來越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便開始對周圍充滿抱怨,不惜與整個世界為敵,發泄自己心中的苦悶與焦慮。
當我們開始相信人類是分三六九等的時候起,出生卑微的我們便開始覺得,高貴與出眾只屬于別人,平凡和平庸才屬于自己。
當有一天我們停止了游動,慢慢相信我們從入海的那一刻起,便會被漁網捕捉,便會成為別人餐桌上的美味,再為寬闊的海域,都不過是心頭的一種恐懼,而非遠游和騰躍的誘人空間。
似乎,生下來都是要被束縛,要被捕捉,要被宰割,再怎么掙扎,也逃脫不了人與人之間差距的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看似自由,不過是別人所操控(圖片來自網絡)
02
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我選擇了考研,放棄了一家還算不錯的企業。
當時經理問我,你確定研究生畢業后能找到這樣的企業?說不定那時候我們招募的起點就是研究生學位。
到現在我都不知道,當時哪來的勇氣斷然拒絕了經理略帶威脅式的好意。
前面是自己在公司不錯的表現,只要不斷加碼努力,升職加薪也許就是一年的事情,后面是許多同學已經簽了很好的公司,只等著畢業拿著高薪走入與生活簽訂好的軌道,后面也有一些同學早早地拿到了保研的資格,輕松地闖過了拼殺式的競爭,開始籌辦畢業旅行,在悠然中等待著開學。
我想考研!
只記得當時簡簡單單地說了一句,便在公司辦理了離職手續。
至今為止,我不知道那時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明智,我也不知道考研成功究竟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更不知道在畢業之后是否能夠擁有更好的一幕劇等待著我,很多時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但是,有一點是我懂事以來,堅信而未曾改變的:那種朝朝暮暮機械重復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那種按部就班沒有任何挑戰和變化的工作不是我向往的,那種所謂的安穩“舒適區”可以坐吃等死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很小的時候,自己的夢想很簡單,也很明確,希望成名一名普通的教師,走上三尺講臺。
慢慢長大了才發現,生命那么珍貴,在束縛的空間里荒蕪的老去,是不是白白地來到了人間。
也是從擁有這個想法的時候起,才發現自己真正長大了。
? ? ? ? ? ? ? ? ? ? ? ? ? ? ? ? ? ? ? ? 你不堪重負的,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圖片來自網絡)
03
人生有兩次長大,一次是漸漸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一次是開始慢慢認識自己。
當我們能夠傾聽于自己內心的訴求,可以專注于自己執著的東西時,才算走進了自己的世界。
《超級演說家》中的劉媛媛在一期的演講中,講述了她對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的看法:
這部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記錄片,采訪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來自上層社會,在以后的每隔七年的時間里,對他們重新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后來采訪中了解到,大多數來自貧困卑微環境下的孩子,長大后還是在生存邊緣掙扎,那些來自富人階層的孩子,也都成為了執掌一定資源的生活強者。
但是有一位貧苦的孩子卻在自己的努力中,成了大學的教授。
劉媛媛說,命運是有漏網之魚的,沒有任何華麗后臺而平凡的我們,每一次逆襲上演的都是絕地反擊的故事。
每個人都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基因來到人間,在離合聚散、悲歡交錯的世界,上演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人的故事是一路高歌,凱旋而進,也有的人從一出生便有了悲劇的色調。
我們無法在出生時將自己的生命裝扮得富麗堂皇,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同樣灑滿熱血。
? ? ? ? ? ? ? ? ? ? ? ? 桑迪?牛頓Embracing otherness, embracing myself.(擁抱別人,更要去擁抱自己!)
04
“舒適區”是很多人向往夢寐的所在,“逃離舒適區”又是一些人不斷掙扎的目標。
現代版的“圍城”蔓延到生活更廣泛的領域和角落,交雜著“想出來”和“想進去”的撕扯心態。
TED演講中桑迪?牛頓在講述自己如何是找到自己另一面的時候,這樣說,
The self is a projection, based on other people’s
projections. Is it who we really are?(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是以別人的投射為基礎的,但是那種樣子是真實的自我嗎?)
她說,Embracing
otherness, embracing myself.(擁抱別人,更要去擁抱自己!)
是啊!為什么要跟別人一樣,別人已經有人當了。
也許,當初自己放棄一份不錯的工作,選擇考研,本身沒有對錯,只要自己的抉擇契合于自己的內心,堅持打拼,總會找到較量與展示的擂臺。
周圍的人,不過是用他們已經接觸的經驗給予我們意見,但他們接觸的生活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能夠專注地做自己。
到了三十歲,也不要放棄掙脫束縛的繩網,漏網之魚的背后,是一個個努力掙扎、奮力游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