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轉自得到文稿
工作或者娛樂,現在無論做什么事,效率都是越來越高,大家卻覺得時間越來越緊。時間去哪兒了?
有個很簡單的原因。經濟學家哈莫默什(Daniel Hamermesh)在《花時間》(Spending Time)里給了個說法:跟50年前相比,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只增加了15%,而收入是那時的三倍。這指的是美國人,要是中國人的話,收入增長肯定是更多。人們之所以越來越忙,是因為花錢這件事,你還得要花時間去花才行。時間增加得少,錢增加得多,人就忙起來了:時間花光了,錢還沒花光。
這邏輯對幾乎所有人都是成立的,但窮富差距使它呈現出更復雜的面相。
延伸開去講,窮忙窮忙,這話說得不對,富人才是真忙。一件東西的價值由其機會成本決定,悠閑的機會成本是這樣計算的,你將用于悠閑的時間用于工作,能創造多少收入?所以富人總是比窮人忙。
即便是將時間用于玩,富人也必須玩得更有金錢的密度,所以富人玩的時候也很忙,忙著做頭發,看展覽,聽歌劇。看著他們覺得很悠閑,其實人家很忙。
窮人相對不忙,是因為收入低,因此時間對他的價值低。比如窮人看電視的時間比富人多。美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是2小時40分鐘,但窮人每天要看4小時電視,因為電視是一種時間密集但資金不密集的消遣。富人要是把時間都用來看電視的話,哪里還有足夠的時間用來花錢?再考慮到窮人富人的比例關系,可以說美國的電視基本上都被窮人給看了。據說美國總統特朗普平均每天看4小時福克斯電視臺,果真如此的話,他是富人中的另類。
我讀《花時間》這本書,主要目的是學習怎么將時間省出來。看完發現,這事不樂觀,通過努力把時間省出來的空間很小。
如果你把一天到晚做的各種事各花了多少時間不厭其詳地記下來,一年到頭,周而復始,那么你就有了本時間日記。研究機構從2003年開始跟蹤1000個美國人的時間日記,十幾年下來有這些發現。
正常人的時間分配到四大類之中:工作的事、家庭的事、個人的事、休閑的事。
工作的事不需多說,把時間用于工作,是把時間用于其他三項的前提,不然收入從哪來?研究省時間的首要目的,就是想把時間省下來用在工作上。不過,工作的時間其實沒有朝九晚五那么長,平均下來,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天用于工作的時間是4小時,還有4小時去哪兒了?你猜猜看。
就是名義上他是在工作,其實假裝在工作。
家庭的事當中,耗時大戶是家務和照顧孩子;休閑的事當中,第一耗時大戶上面說了,就是看電視。在今天的語境下,還可以加上刷手機,雖然刷手機到底有多少是工作,有多少是休閑,不太好分清。但自從手機紛紛加上屏幕時間管理功能,并細化到監控每一個程序占用多少時間后,我們對管好自己花在智能設備上的時間這個問題,是再也沒借口回避了。我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3個小時,每天拿起手機的次數是79次。你呢?
個人的事當中,第一耗時大戶是睡覺。睡覺時間同樣也有貧富差距,窮人比富人平均每天多睡接近一個小時——睡覺只花時間不花錢,時間貴的人少睡,錢少的人多睡。你可不要搞反了因果關系,以為是睡覺少讓人變得有錢,于是就夙興夜寐起來。
怎么省時間
省時間難,難在花時間這事有天然瓶頸,許多事非你不可。你不能請人幫你睡覺,請人幫你吃飯,請人幫你看電視。請人幫你照顧孩子可以是可以,但它要求一定的收入和住房條件,大多數人要么條件還不夠,要么不愿意。
我自己試著記過一個月的時間日記,看看哪些是非自己不可的事情,把它們占用的時間加起來,結果發現剩下的可省時間相當有限。不信,你也可以試試看。
明白時間難省也不必沮喪,因為知道時間分配,有助于你直截了當地提升使用時間的質量:什么事花的時間最多,就把什么事的體驗做好。
用時第一大戶是睡覺,所以,你要搞張舒服的床,要有個舒服的枕頭,手機不要放在床頭,臥室里所有發光的東西都關掉,帶發光顯示的插座拔掉。睡眠環境中有噪音的,給窗戶裝上雙層隔音玻璃,如果噪音來自身邊人,就用上遮噪耳塞。如果眼罩有助于入眠,那就戴上。如果這樣還不行,該服用安眠藥就服用安眠藥。
只要能幫你睡得好的事情,需要做你就做。它是最值得的消費,又是收益最高的投資。睡覺平均占用你人生的1/3,只要睡得好,人生就已躺贏。
用時第二大戶是看電視刷手機,你要真想看電視,那就接著看,真想刷手機,那就接著刷,但得把握住關鍵一條:你不要被動,要主動。
你不能被動地看電視刷手機,有什么就看什么,有什么就刷什么,而是主動地看,主動地刷,只看自己想看的節目,想了解的內容。被動使你沉迷,主動才有掌控。就算時間還是花了那么多,至少體驗不同。
用時第三大戶是家務,如果你喜歡做家務,挺好,否則的話能外包的盡量外包,能自動化的盡量自動化。
用時第四大戶是照顧孩子。我沒有見過后悔生育的父母,但統計數據擺在那里:平均而言,人們在有孩子之后幸福感下降,要到孩子成人離家后幸福感才回升。
對此我覺得只有一個辦法:如果你本來就享受養育孩子,那么你很幸運,繼續好好享受;如果你原本把照顧孩子當麻煩,那么你必須學會騙自己,相信它是享受。18年的漫漫長路,不騙騙自己怎么過得去?
自己帶來的干擾
除了時間不夠用,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苦惱,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逃不開干擾。這干擾主要來自自己。
我上周平均一天拿起79次手機,醒著的時候平均每小時拿起5次,每12分鐘一次,無論如何有點太多了。它打斷我的專注,將已經很有限的時間切割成碎片。
我隨機在周圍作了一點調查,發現我還屬于是最自律的那部分人,幾乎所有同事拿起手機的次數都比我多,目前我查到的最高記錄,是一天拿起212次,約等于清醒時平均每4分鐘拿起一次手機。生活是碎得不能再碎了。提升心理能量,提升生活質量,可見的第一步就是要減少拿起手機的次數。
如何防止來自自己的干擾,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我最近在這個問題上受到一個重大啟發,就是它主要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們的自控出了錯,并非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做可以少受干擾。它主要是個態度問題。
尼爾·埃亞勒(Nir Eyal)在《不可打擾》(Indistractable)這本書里講,驅動人的不是趨利避害,就是避害。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逃避痛苦,因此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這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們之所以受到那么多干擾,是因為我們主動尋找這些干擾,以便從眼下的痛苦中逃離。那些能使我們暫時從痛苦中逃開的事情,刷微博,發朋友圈,是我們管理痛苦的手段。
干擾之所以能成為干擾,是因為它是我們自找的。這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現在之所以顯得更猖獗,只是因為幫助我們暫時從痛苦中逃開的技術工具太多了。我們不是技術的受害者,技術只是我們傷害自己的幫兇。
我推薦你去讀讀這本英文新書《不可打擾》(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Eyal的全書精華就在于這個變換,將表面上的時間管理變換成深層的痛苦管理。于是將外部問題變成內部問題,從外部干擾問題變成只能自己負責的問題:怎么面對痛苦?哪些可以暫時逃開,哪些必須馬上處理,哪些只能承受,哪些能有所作為。責任都在自己身上,再也沒有借口。
思考題
我給你留個任務,也先留給自己。
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將每天拿起手機的平均次數從79次降到50次,然后再從那里往下走。你平均每天拿起多少次?你用安卓手機也好,蘋果手機也好,都有屏幕時間管理功能,打開來看一看。這個數字嚇住你沒有?你的第一目標是要降到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