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自貢城東約10公里處的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是中國著名的恐龍 化石產地 之一。迄今為止已發現恐龍化石埋藏點58處之多,1986年,中國第一座恐龍化石現場 博物 館在這里建成開館。
地處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有一個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聞名中外的地方,那就是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 旅游城市 ”、“全國衛生城市” 稱號的鐘靈毓秀,獨具神韻的自貢市。
旅游者可選擇成都、重慶、宜賓等空港進入川、 渝,再乘汽車沿成渝高速公路或內宜高速公路、成自瀘高速公路來自貢;也可通過成渝、內昆鐵路聯系 起來的 西南鐵路網 在自貢和西南各城市之間自由穿梭;還可在川南、川渝、川滇、川黔等 旅游環線上旅游時,停下您匆忙的腳步,在自貢休閑一番。
自貢歷史悠久,芳名“鹽都”,當地人稱“井上”。建市1939年,取“自流井”與“貢井”兩口深井之首字命名而成“自貢市”。最具代表旅游勝地當數位于城中區龍鳳山腳下的釜溪河畔的鹽業歷史博物館。1959年建成開館,館址由興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陜籍鹽商集資修筑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筑風格于一體。有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等,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親臨博物館,面對一幅幅古老的字畫,一件件實物標本讓人聯想到當年釜溪河邊上千船待發的場景,嗨呦嗬,嗨呦嗬,嗨呦嗬……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更是走上了振興之路。
沐浴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社會大眾對休閑、旅游的極大渴望,全館職工信心百倍地投入了《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陳列的設計、制作和展出。1981年展出后,該館工作人員繼續不斷修改和完善,先后經過3次較大的調整,1986年再次更新改造,鹽業歷史博物館終于以它獨特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以饗世人。
現場300余米的展線內,以生動形象的手法,展現出了兩千多年來中國西部地區居民依托自貢為中心的井鹽業在鉆井、采鹵、天然氣開采、制鹽等方面的恢宏畫卷。
真實地再現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鉆井始上的杰出貢獻、卓越成就和人類的偉大創造力;增加了陳列的參與性、趣味性和科學性,深受廣大游客好評。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該館負責人,再次組織科研團隊,從事井鹽史專題研究。與鹽業部門的科技人員通力合作,承擔和完成了四川省“七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井鹽科技史》一書的編寫和《自貢市鹽業志》的編纂。1990年又推出一部全面、系統論述四川鹽業發展歷史的專著《川鹽史論》,均先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批成果出版后,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并分別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和自貢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促使該館在井鹽史研究方面,走在了國內的前列。
自貢地處丘林、森林覆蓋范圍廣,春夏兩季雨量充沛;秋冬兩季降雨量較少、陰云天較常見。當地人喜食辛辣——招牌菜有好吃不上火的涼拌折耳根(魚腥草)、冷吃兔,同屬冷吃系的冷吃牛肉,涼拌豬耳朵、牛佛烘肘、火邊子牛肉等;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水煮肉片;鮮味稱奇的跳水蛙,清淡可口的粑粑肉、蒜泥白肉等,讓每一個漂泊在外的自貢人魂牽夢繞的還有大安燒牛肉,美名遠揚的富順豆花兒、富順辣椒醬、太源井曬醋等。
春節期間自貢的游客特別多,游客們大多奔著享譽世界美稱“天下第一燈”的《國際恐龍燈會》選擇春節期間到自貢旅游。白天盡情游玩,享受美食;夜里觀賞燈會盛宴。
自貢地區秋冬少雨,氣候溫和且開春較早,農民伯伯大多以二十四節氣為參照,“立春”過后就要開始準備春耕;“雨水節”抽水平整秧田;“驚蟄”萬物復蘇,燕雀歸來;“春分”便開始播種;”清明”一到,氣溫驟升,大地一片新生,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現代人大多只知其一:清明時節多梅雨;踏青、賞花、祭掃等。
“谷雨”插秧,歷來如此;“立夏”收割油菜、蠶豆、小麥等農作物;同時播種玉米、高粱、紅薯等。
一直要忙到“小滿”過后,何為“芒種”?就是比較遲了,得趕緊種、抓緊時間種。“夏至”夏天將至,播種結束就進入了慢長的“管理期”,直到“立秋”才能迎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秋收時節”。期間每一個環節都不得馬虎,都關乎著收成。
我們做投資不也是如此嗎?選好公司等待時機建倉(播種)、逐步加倉;布局完成,慢慢等待;不交易并不代表不做為,看研報、季報;半年報、年度總結報告,實地考察或調研公司,時刻留意公司動向,繼續尋找和發現更優秀企業,耐心持有與好企業一成長、壯大,直到成熟中后期在收網退出(套現)。
趙正寶老師專門錄過一段視頻,講述自然規律、揭示金秋時節,院兒里的果樹上 果實滿滿,他很驚訝,果農卻告訴他說:果子大概每三年才會有一年好收成,并不是每年都有好收成。果子尚且如此,何況資本市場。
添加微信sqv6e183 免費贈送價值2000元學習視頻!
更多精彩,下期繼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