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在讀《王陽明 ?一切心法》。很好看。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幾個故事,總結得挺好。于是摘抄兩個。
故事一: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故事背景: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于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于是都來安慰他。
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文天祥說:時窮節乃現。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呢?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故事二:光不僅在燭上。
——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故事背景:
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圣一樣虔敬地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
徐樾還處于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這樣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徐樾相當沮喪。
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里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徐樾拜謝而去。
蠟燭能發光,光卻不僅在蠟燭上,還可以在太陽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無處不在,因為你的心已經是太陽,正大光明,普照萬物。這就是王陽明要告訴我們的。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推導,如果一個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陰暗,那么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出了什么問題,而是他的心里沒有光明,是他的心態出了問題。看到這點,力求扭轉,那么光明便已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