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書中強調閱讀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終身學習是時代前行的需求,要自學,首先要會閱讀,這本書無疑是雪中送炭。
閱讀的效果,即接收的程度,與閱讀的主動性有關——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而閱讀的層次越深,對于主動性的要求也就越高。書中把閱讀分四個境界。
閱讀的四個境界:
第一層境界叫做“基礎閱讀”
第二層境界,叫做“檢視閱讀”,其特點在于強調時間。
作者把檢視閱讀共分為了兩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第三層境界稱為“分析閱讀”。
第四層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題式閱讀”或“比較閱讀”。
《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看懂書的行文字間在說什么,看得懂文字,大致了解表達的意思。基礎閱讀不難,難的是如何提高速度,書里介紹了一種方法,值得借鑒,總共四步走:
第一步,找出一本書,借助手指,指尖指著要讀的地方讀,通過強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動速度來提高閱讀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礎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連續閱讀三分鐘,并且記錄下三分鐘共閱讀了多少的內容,進行標記。
第三步,再次閱讀這些你記錄的內容,把手指的移動速度加快,需要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
第四步,你需要重復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鐘,這時候你的閱讀速度已經提高了三倍,你還要不斷練習從而讓自己適應這個速度。
經過這些訓練,當你每分鐘閱讀的字數達到在900字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逐漸開始擺脫“默讀”——即腦海呈現的不再是聲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讀書”變成“看書”,你的閱讀速度才會真正提升。
基礎閱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書中給出了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一: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么?
你需要想辦法找到這本書的主題以及從屬的關鍵議題。
二: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
你需要了解作者的特殊觀點。
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里需要讀者利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理解。
四: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這部分是對讀者的提升,學有所用就體現在這里,這也是我們會去閱讀一本書的動力和讀后的收獲。
《分析閱讀》
掌握閱讀藝術的精髓在于不斷提出問題并嘗試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書中關于分析閱讀提到十一個原則。
第一個規則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并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的單字(word),并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
第八個規則便水到渠成了,而這也是詮釋內容的最后一個步驟: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第十個規則所說: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第十一條規則: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
步驟二:構建你自己的術語體系。
步驟三:厘清需要解答的問題。
步驟四:界定和確認議題。
步驟五:分析討論
?保持客觀立場
?有效使用主題工具書
書中還有一大部分是針對對不同閱讀材料的閱讀方法指導,對不同書籍我們要了解的內容和識記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我們需要的方法不盡相同。
收獲最大的是作者把閱讀當做一個可被訓練的技能,從不同認知角度和方法指導中闡述如何去閱讀一本書,粗淺結合,有精讀也有略讀,關鍵了解作者的中心觀點,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從需求出發,教給我們如何更好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