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個雞湯故事:蘿卜絲不甘地問即將被端上宴會的蘿卜雕花,同樣是蘿卜,為什么你比我身價高那么多?
蘿卜花苦笑說:因為我比你挨的刀多??!
挫敗感,之于人,是不是也如刀之于蘿卜雕花呢?只要你挨得住,不垮,是不是就有希望成為高價蘿卜花呢?
前天因為差三分鐘,打卡失敗,以致一周內連續三天英語打卡不足時,1000元學費返還計劃宣告終止。那天夜里三點鐘做了一個惡心的噩夢醒來,發現計劃失敗已成事實,心里難受了幾天。
這事兒也給自己敲響了重重的警鐘。
原來好多事情,還是有拖延心理,總以為還有時間,結果總是把重要的事情給耽誤了。比如大學時那次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明明自己親自辛辛苦苦去入戶調查了20多家,比很多同學在網上找材料修改復制粘貼不知強多少,卻因為寫調查報告時,一再拖延,以致到截止時間時來不及,匆忙趕了一篇,而被老師認為是問卷調查報告,不合格而不予通過,最終就因為這個重修,即使這門只有60分,但所有的績點和操行分總和足夠讓我拿到二等獎學金,但因為學校規定,有一門重修科目就不能評獎學金,而與獎學金擦肩而過。
整個大學四年,就再也沒機會拿獎學金。
后來懷孕晚期,也因為拖延癥,沒有早做生產準備,而導致后來臨產時因為電梯壞掉,走下七樓,羊水變渾濁了,再到醫院,已經三度渾濁,以致讓孩子胎內窘迫。
后來幸運的是孩子安然無恙,但是還是沒讓我改掉愛拖延的毛病。
還有一次是被推薦做一個比賽的評委,我也差點遲到,雖然沒遲到,也是踩點到的,讓先到的資深人士白眼兒都快翻上來了。
痛定思痛,這拖延癥要是還改不了,那人生就完了。
反思拖延癥的心理,首先是悲觀主義式的怕,怕某件事做得不夠完美,索性都不敢開始,心里把困難看得很重很大,以致于自己把自己嚇到了,其實只要開始,遇山開山,遇水搭橋,在路上一路打怪就一路成長了。困難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其實也還是是缺乏成長型思維,追求目標的路上困難越大,最終取得的成就不也就越大嗎?
其次是懶,懶得去邁出艱難的第一步,第二步,直至通過一步一步的艱難而踏實的腳印而把本來艱難的事情做好。因為懶,就把整個過程想象得太艱難了,以致不敢直面,就想逃避,想拖延。
雖然貝多芬的經歷告訴我們,適度拖延有助于更好的構思和準備,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但過度拖延就是一種病了。自己得根據實際,設置一個適當的dead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