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強大內心的作者
-01-
賈乃亮先生發布了一個聲明。
看哭了好多人。
之所以看哭,大概是許多人,從聲明中看到自己吧?
由是一個詞突然浮現:付出型人格。
實際是助人型人格(The Helper)。也是極為普遍的一種認知狀態。相當數量的人,長期被困在這種狀態中,付出無盡,卻步步唯艱,枉費徒勞。
-02-
現實生活中盡多這樣的人:
一是不善溝通,不愛吭聲。明明沒什么錯失,卻屢遭指責,但又不知如何應答,通常以耷拉著腦殼做為回應。
二是自虐式勞作,就如頭牛,具強大傷害力卻任勞任怨。吃一根草,也能擠一桶奶。他們幻想著這些付出能夠感動上蒼,但其實很難。
三是疏離于共同人格的營建。什么叫共同人格呢?恩愛夫妻,飲食相共,臥吸相擁,會慢慢長成夫妻臉。并達成于一種生活上的默契。這種默契來源于雙方同步思維,你知我心,我明你意,魚水情歡,冷暖相知。這種狀態就叫共同人格。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什么叫共同人格,也不知道如何營建,他們的工作好比是在沙灘上建樓房,就算建好了,也只是住進他一個人。
四是一味自責。正如我們在賈先生的聲明中看到的,不管發生了什么事兒,先劈頭蓋臉把自己斥責一通。也不管責任在誰,也不管事情究竟,反正是我錯了,都怪我。遠距離觀看,大家還是認可這種情形的,但如果近在眼前,內心反應全然相反。
最后一點是自甘弱勢。只因為你所做的,并非是人家想要的。你又不知道人家想要什么,或是明明知道卻一味逃避,最后都會形成這種卑微狀態。
-03-
法國大文豪雨果,有部小說《海上勞工》,堪稱是助人型人格之經典。
書中的男主角,是個水手。他深深的愛著船主的女兒。但是水手好羞澀,不敢表白,連跟對方說句話都不敢。
忽然有天,船主的船被人弄沉了。情急之下,船主說:誰能把我的船撈上來,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大家聽了,紛紛搖頭:有沒有搞錯?人力豈能撈得出沉入海底的船?根本不可能好嗎。
只有水手,聽了這話后立即行動。所以這部書,就是水手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從深海中撈出沉船。
愛的力量,超越一切。
水手竟然成功了。
他欣喜的返回,卻見到心愛的姑娘,正拉著男友的手,幸福舉行婚禮。
原來,船主說完那句話,就忘了。姑娘更不可能拿這事當真,該戀愛時,就戀愛。而姑娘尋找愛情時,最愛她的水手,一個人遠遠的躲在海面上撈船呢。愛情來到了,你卻不在現場,這又怪誰?
小說結尾,水手在黑夜中,坐在礁石上,看著姑娘度蜜月的船駛遠,任由黑暗的海水,慢慢把自己淹沒。
很悲涼是不是?
——實際上,整個故事是個隱喻。
——暗示的是一個人心靈成長,所要走過的階段。
-04-
你可能會發現,人喜歡說相互矛盾的話。
有時我們說:你要有強大的自我。
有時我們又說:你不要太自我!
……那我們的自我,到底是應該強大,還是相反涅?
其實這兩個自我,說的不是同一個。
自我是什么?
認知而已。
當我們說你要強大自我時,說的是明晰正確的認知。
當我們說你不要太自我,是說自我中錯誤的、異常固執的認知。
如同一個人的身體,有強壯有瘦弱。自我也有強大與虛弱之分。
——認知越是明晰,自我越是強大。
——認知越是昏澀,自我越是虛弱。
如果自我太虛弱,又會怎樣?
——那他就缺乏自信,會在外界尋找肯定。
——就有可能形成助人型人格,渴望通過巨大的付出,獲得認可。
-05-
網上有個故事,說有個姑娘,深愛著老公,每天早早起來,給老公做極豐盛的早餐。她認為如果讓老公吃到飛起,肯定會更愛自己。
但是老公呢?他其實只想多睡一會兒。
老公根本不想起床,她卻固執的硬把老公拖起來。這讓她的勞動量激增,除了豐盛的早餐,還要花大力氣把老公拖起來。
終于有一天老公炸了,沖她大吼:我更需要的是睡眠,我睡眠不足你知道不?早餐我在上班路上買個煎餅就得,干嗎非要折騰我?
“什么?你怎么可以……你竟然……你……”姑娘震驚了:
你知道我做早餐多么辛苦嗎?你以為我就不想多睡一會兒嗎?你以為我把你從床上拉起來容易嗎?我這么做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愛你?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助人型人格思維。
——每個助人型人格的心里,都藏著一個渴望關愛的小孩子。
——小孩子,會一再做成年人喜歡他做的事兒,并期待著獎勵與關愛的回饋。
——其實多數孩子所做的事兒,對成年人來說屁價值也沒有。但為了讓孩子省心別鬧,大都會象征性的鼓勵幾句。
——但成年人社會,不再是幼稚園。你必須知道對方想要什么,才能做到點子上。
-06-
網上還有個故事,一個孩子,已經成年卻仍然幼稚蠢萌,遭父親斥罵。
孩子大怒,立即離家出走,跑到極遠的地方打工。
他發誓,不混出點人樣來,不見父母。
這一混,就是整整五年。
五年后,他帶著賺來的錢,興高采烈的回家??墒羌依镏挥懈哌^半人的青草,一個人影也沒有。
父親母親呢?
父親母親,在兒子出走后陷入崩潰,四方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絕望中的父母不斷自責,患上重病,已經于兩年前不治身亡。
當時這孩子就震驚了。他把成長當成了賭氣,把人生當成了懲罰。他完全活在自己的意識里,期望著有一天風光體面,讓父母刮目相看——卻完全也沒想過,當他離家出走后,帶給父母的是什么!
有些人也是這樣,賭氣任性,從愛的現場出走,失所依附。
-07-
助人型人格,多是生活在幻覺中。
他們不知道,人間情愛,或是人與人的關系,是通過頻繁互動達成的。但由于他們的認知,本質上還是個嬰兒,始終對抗成長,拒不接受成人規范下的互動機制。
他們愛賭氣,總是逃回到舊式的認知區域中,機械的、大量的重復同質工作。
他們不肯學習溝通,不知道如何營建共同人格。當雙方漸行漸遠,他就把所有的艱苦勞作端上桌,向你展示一個無盡付出卻慘遭背棄的悲哀人設。
-08-
摒除小概率事件,我們在現實中遭遇到的所有麻煩,多源自于自我人格缺陷。
你有多不成熟,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09-
如果被生活傷害,應該怎么辦?
接受成長!
而不是仍然退縮回嬰孩式的應激模式,展示一個近乎完美的付出型人格,贏取同情分。
-10-
不成熟的、太脆弱的、助人型人格的成長,必須要突破五個禁制:
一是,轉向自我為中心。
從謀求他人認同,轉向自我認同。從小心翼翼看他人臉色,轉向廊清認知。
二是,學習豐盈人格。
自我太脆弱,只是因循守舊。蹲在認知舒適區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同質性的工作做得再多,也無助于人格成長。
三是,勇于突破。
突破的第一步,先得承認自己是有局限的。但如果蹲在認知舒適區,即使是承認局限,也是有口無心。最好的辦法是利用網絡的便利,讀未讀過的書,走未走過的路,結交能讓自己長見識的人。
四是,學習營建共同人格。
如果你愛她,那就帶她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看陌生的風景,吃奇怪的食物。最好是車子壞在半路,你帶她連滾帶爬闖過難關。這些都是常識了,如網絡所說:一起扛過槍,一起渡過江,一起下過鄉,一起嫖……哎,后面這個不可以??傊?,共同人格是共同的特殊經歷所形成,這是所有相愛的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最后一個,人性,人性,認知永遠的人性。
人性這個東西,超蠢萌又超智慧。人在平時說的,或是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是本意。如果你連這些話也聽,放棄自我趨奉對方,人家就會討厭死你。你必須要因應成長的使命,向更高認知挺進。比之于強壯的身體,智慧的輾壓更是野蠻霸道。
愛,實際是種嚴重不對等的關系。因為羨慕,渴望征服,所以生出愛意。這就是高顏值,或是強壯的身體更易于打動異性的原因。真正的愛情,不是靜態的,也非平面的,而是一個不停成長的共生體。你必須要在這個共生體中保持強大,始終成長,才會源源不斷激發出更多愛意。盡管這些都是常識,卻仍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惕戒自勵,你必須要時刻守護在愛的現場,才能與愛在一起。
最后我想對感到彷徨的孩子說,不管你為了體重、膚色,你的性向或生理缺陷,甚至臉上的痘痘所苦,聽我說,別讓傷害你的人決定你的價值,希望你們從我的經驗學到,跟眾人的鼓勵比起來,他人無情的言語攻擊,不必放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