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刻石,由李斯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書,高218厘米,寬84厘米。現存于鄒城市博物館。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的十余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后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后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后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后世臨摹學書之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原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 武義直方。戎臣奉詔, 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于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日:“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日可。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