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對某個人大發脾氣的經歷,并且TA也知道發脾氣的根本原因其實與這個人沒有多大關系,TA就是在某個時刻心情很糟脾氣要發作,剛好某個人就撞上了,很無辜的被做了出氣筒。
比如:小孩開心地吃著水果、認真地畫畫、努力地玩著魔方,突然家長沖小孩發火,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又惹媽媽生氣了!寶寶不哭,寶寶真的好無辜啊!
有時事后家長也挺難過的,因為家長也不想沖著孩子發脾氣,甚至對自己的突然發脾氣還感到吃驚呢!
類似這樣的經歷,許多家長是不是很熟悉呢?
發脾氣——這是在做一件虧本的事情!
有話這樣說: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永遠是虧本的,那就是發脾氣。
試問一下,有誰看見過,一個老板容易激動沖著客人沒來由的發脾氣,他的東西能輕松賣出去嗎?一個家長總是愛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脾氣,他的家人會更和他親近嗎?一個同事在公司里常常抱怨發脾氣,她能有好的人緣嗎?
天地之間萬物以和為貴,“和氣致祥”,也就是說和氣可以帶來吉祥。晚清名臣曾國藩先生也有言:“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所以,發脾氣就好比是在破壞天地之間的和氣,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氣。
如果對家人生氣,那就是在破壞你和家人之間的和氣,家人也可能因此與你結怨,尤其是婆媳之間的關系。如果對朋友生氣,那就是在破壞你和朋友之間的和氣,朋友也可能因此與你疏遠。如果愛怨天尤人生悶氣,那就是在破壞你和天地之間的和氣。
如果這種“破壞”會帶來懲罰,那么發脾氣的人或許已經在接受著懲罰,而她還不自知,沒有把顯現出來的外在的種種事情,與內在的缺失聯系起來。
我很贊同企業家馬云所說的這段話:“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很多人都問我︰我的事業好不好?家庭好不好?孩子好不好?姻緣好不好?我只是回答一句:你的脾氣好不好?”
依靠專業技能或知識,不一定能過得好,但依靠智慧卻可以。聰明不等于有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不輕易對別人生氣的,因為他懂得發脾氣就是在耗損自己人生的賬戶,在虧本呢,比如耗損身體的健康、人際關系等等。所以,如果一個人常常覺得事事不順心,那就要反求諸己,問自己,我的脾氣好不好?
家長是抓住孩子的教育點,還是抓住時機發脾氣?
在孩子教育、家庭教育中,當面臨孩子的問題時,一些家長往往先是大發脾氣,再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事實上,在解決問題之前,這類家長就已經是在營造一種不愉快的氛圍,甚至是挑起了孩子的情緒,當家長再來教育孩子時,孩子已經在心里有了抵觸的感受。這樣,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因為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心里去,他內心的能量都集中在應對家長的脾氣,戰戰兢兢的,即使是口頭上答應了,內心里還是不服氣!如果家長能夠放下當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您若講的有理孩子自然也會心服口服。
在這里,各位家長都可以回顧一下,當您看到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缺點或問題時,您是抓住了教育點和教育時機,還是抓住了機會發脾氣?
關于發脾氣到底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在這里我想引用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所比喻的:書中一只小企鵝在面對媽媽發火時嚇得全身都散架飛跑了,身體的各個部分落在不同的地點,這暗示著孩子的種種情緒變化,比如內心里充滿恐懼容易神游,也容易貪食、過量進食,缺乏安全感想要緊緊抓住某人或某物,想表達但大人沒能聆聽和理解,心里很迷茫……最后,即使媽媽開著大船來,把小企鵝那些丟掉的部分給找了回來,并把它們重新縫好連上。但孩子受過傷的心靈是無法彌補的。
孩子常常生活在一個家人愛發脾氣、傳遞壞情緒的氛圍中,他的精神就活在被虐待中,這不僅會泯滅孩子的靈性,還會讓孩子常常有委屈感,無形中父母在制造一個問題兒童。
尤其,當家長沖著孩子發脾氣時,會說出令人難聽的話,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語言的殺傷力非比尋常!
據說,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我們的父母養育孩子,其實是在培養一個社會未來家庭的角色:未來的丈夫、未來的妻子、未來的爸爸、未來的媽媽……將心比心,誰人會希望身邊的那一位親密的人,是一個壞脾氣的人呢?
所以,現在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把目光放長遠,要想到孩子未來家庭的幸福,是孕育在我們現在這個家庭當中的。
所以,當家長總在挑剔孩子的種種毛病缺點時,反省自己是不是常常對孩子發脾氣了呢,試著在家長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
正確認識壞脾氣壞情緒,你的意志力用對地方了嗎?
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一個人產生情緒發脾氣,表面上看可能是因為不合心意、不被滿足、得不到認可、計劃被擾亂等等。實際上,更多情況是來自壓力,比如正在做的、想要做的、已經做了的,許多件事堆在一起,而每件事情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微妙感受,諸多感受相遇、甚至沖突,引起情緒變化,如果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就會出現疊加綜合,很可能出現堵塞,導致情緒無法正常流動,當再來某些突然的事件時,這個人已是能量不足,有心無力……人就很可能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
這種現象跟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闡述的有關意志力的兩條定律極為相似。
關于意志力,羅伊?鮑邁斯特認為:每個人都擁有意志力,但意志力有限,使用了一次就損耗了一部分;人們做不同的事情所依賴的意志力是來自于同一個賬戶。
譬如,我們總是從同一賬戶提取意志力用于完成不同任務:控制思維,控制各種反應,調節情緒調整心態,抵抗沖動和各種欲望,控制和維護表現,克服障礙,克服心理疲勞……
如果某些突發事件或其他方面,突然需要他拿出更多意志力去控制和做出處理時,那么他就只能用少量的意志力去維持他原有的平衡世界:比如一位媽媽她仍希望把家務做好,早些完成輔導孩子做作業,留點個人空間來健身或看書,晚上擁有一個好的睡眠……她的這些欲望要求并沒有降低,而這些無不在耗損著意志力用來努力控制和維持……所以她會處于一個壓力山大的狀態下。這時,如果這位媽媽無法平衡和調整由這種壓力引起的情緒變化,她就會近乎崩潰,也就是意志力相當薄弱了,壞念頭就會乘機而入,容易產生壞情緒。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常常發脾氣的人,請多關心和理解他!
鮑邁斯特的測試實驗還表明,意志力的自我損耗所造成的后果是雙重的,一方面意志力減弱了,一方面欲望增強了。損耗意志力的人會對情緒反應更為強烈,更不容易控制自己。
所以,意志力已經相當薄弱的人,還焦慮地想著如何保持其他各方面的平衡和優秀,他真的會失控,會崩潰的……
當人們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意志力,其他方面可使用的意志力就會很薄弱,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會失去平衡。
所以,當一個人意志力都耗費在了辦公室,家庭有可能就會遭殃,這好比我們常常說的沒有把精力投入在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冷漠,你自己也不會好受,而發脾氣是情緒表達最常見的,久而久之各種家庭問題就會冒尖了。
所以,生活中如果你身邊有個人為朋友為家人為同事扛下了許多事情,請你要理解他,關心他……因為他在耗損著自己很大的意志力,隨時都有可能會因耗盡意志力而失控……
意志力過度使用會疲勞,當意志力用完了能量之后,最后會屈服。長期忍受痛苦的人,他的意志力是比較薄弱的。
別看這個人從不抱怨,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扛下來,表面上總是樂呵呵的,其實,他需要損耗很大很多的意志力去控制和處理這些方面。如果他的意志力這個銀行賬戶,一直是處于“入不敷出”或“透支”的狀態,他原本存取著的意志力就會被損耗殆盡。
幸好,我們的意志力是可以像肌肉一樣,雖然不斷在耗損,但長期鍛煉就會增強。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節省意志力的耗損,關注我們內心世界的平衡,適當減少欲望,以防可以留有足夠多的意志力去應對突發事件和情況。
別中了情緒的魔箭,壞情緒也可以像流水一樣繞過石頭!
很多人雖然明白生氣、壞情緒會傳染,如同“踢貓效應”帶來影響。但當有了脾氣有了壞情緒,他們也會防不勝防的中了情緒的魔箭,他們的思維是:說出來,別壓在心里,我壓抑,我委屈!他們會擔心如果不及時發泄出來,會危害自身的健康,壓抑著其實更加痛苦難受!也有一些人會這樣認為:沒脾氣的人,不真實,更可怕!
毋庸置疑,發脾氣和產生壞情緒,的確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壞情緒不是需要向外找一個出口,也不是當它被堵得不行了,突然來一下爆發,發泄和釋放出來;而是需要內在里疏通情緒的渠道,讓它流動起來!
因為人作為生物,情緒的產生是避免不了的,也就是說情緒一直都在,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也會在互相轉化。
生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產生一個壞念頭或壞情緒,如同河水突然遇到了一個石頭;眾所周知,河水遇到石頭時,河水是很自然的就繞過石頭向前流去……
我們生命中這一波流淌著“壞念頭壞情緒”的流水,繞過石頭向前流去,也就和前面的流淌著的水融合了,所謂的壞情緒也會如此圓融地轉化為好情緒,壞念頭也會被更多更大的好念頭包容著。而心量如同河的寬度,心量大,不怕水流偶爾間激起了浪花,因為浪花最終也會落在河里,和河流融為一體。
所以,一念之間,有了脾氣有了壞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念之間,我們沒能將它轉化,而是讓它繼續暗地里波濤洶涌……集聚更大的負面能量,沖破了河堤,一發不可收拾!
讓家庭的愛流淌,從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做起!
情緒來了,脾氣發作了,向外找出口容易傷人,懂得向內疏導,讓情緒流動起來,鍛煉處理情緒的意志力是最佳方式,學會轉念是關鍵,包容和理解是潤滑劑。下面這些方法,希望能啟發家長們真正鍛煉管理情緒的意志力。
1、覺察或觀照它,學會轉念
已體會到生氣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下意識的把這種傷害降到最低吧。有個故事: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愛的種了滿院子的蘭花交與弟子,并囑咐悉心照料。誰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將蘭花搬回室內,恰巧風雨大作,原本開得正艷的蘭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著師傅的責罵。僧人云游回來,得知緣由,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弟子從中得到啟發,幡然悟道。同理,人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不是為了把身子氣壞氣出病來的。
2、半小時效應,鍛煉意志力
脾氣爆發是瞬間的事,人在生氣時,理智會大大降低。可以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等到半小時后再說,這時可以去做一些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轉移注意力。挨過半小時后,人就會變得理性,該不該怎樣做,會比較清楚了。在這半小時里,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如果有人要對你發作脾氣時,先沉靜一下,不要急著和他爭辯,當你沉靜一下,對方也會怎么樣呢?他也會把心靜下來,停止脾氣發作。經過半小時效應的鍛煉,將會讓你更富有智慧的處理事情。
3、記錄你發脾氣的原因,回顧來再審視它
在氣頭上的時候,也許你覺得你就是咽不下這口氣,別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事情過了之后,你把發脾氣的原因寫在紙上,你發現這件事情比這張紙還要輕,根本就不足以為之動怒。
4、發現孩子的毛病時,先不發作
當你發現孩子的問題時,請克制一下先不去說孩子;第一個問題忍住不發作,第二個問題再忍住不發作,到第三個問題再看看。此時你向孩子提出第三個問題時,你會發現前面兩個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啊。
5、把衡量的標準和價值觀暫時收起來
發脾氣了,你告訴自己我不要生氣,但你心里還是有氣。因為心里有著衡量的標準,如果沒有了這個標準,也就不會對此生氣了。好比一杯水打翻在地面,水會蒸發,地面自己會干。
6、做一天沒有脾氣的好父母
讓家庭多一些商量,而不是把家當做法庭,少一些講道理和命令,多一些包容。家人如果有7分的錯,自己有1分的錯,那也要反省自己。如果做不到一天沒有發脾氣,先做半天,再不行,做一個小時沒有發脾氣的父母,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鍛煉不發脾氣,連起來就是成功的做到一天不發脾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