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記》的來龍去脈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宗旨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二、司馬遷的生平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早年受學于大儒董仲舒、孔安國,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其父司馬談立志要寫一部全面系統的史書,無奈生年有限,遺命司馬遷完成。元封三年,遷為太史令,主管文史資料和天文歷法,五年后,著手撰寫《史記》。然世事難測,天漢二年,漢將李陵投降匈奴,遷向武帝表示應客觀評價李陵功過,因而身陷囹圄,慘遭宮刑。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馬遷不堪此冤,甚至想離開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書“草創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廢,權衡之后,決心忍辱茍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業,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史記》的寫作,直至臨終才擱筆。
三、《史記》的主要內容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本紀”十二篇,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十篇,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八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容;
“世家”三十篇,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
“列傳”七十篇,記載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風云人物的傳記以及某些少數民族的情況。
四、《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五、《史記》中記載的重要人物
《史記》記載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間的人物,在以王朝更替為體,按年月記錄帝王政績言行的十二篇《本紀》里,記載了五帝、夏、殷、周、秦這五個朝代的所有皇帝,以及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在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的《世家》里,記錄了領導大澤鄉起義的陳勝、越王勾踐等三十個外戚、相國、留候的興亡或者重要事跡;
《列傳》主要是人臣列傳,分為本國族群及鄰國少數族群,本國族群的人物有著名的人臣如伍子胥、張儀、李斯等;歷代在各個領域影響比較深遠的人物,諸子百家如孔孟、老莊、韓非子,千古將相廉頗、藺相如;儒林列傳則記錄了有名的儒生,刺客列傳記載了荊軻、專諸等有時代意義的著名刺客;少數族群記錄了匈奴、朝鮮、南越等少數民族族群的重要人物的著名事跡。
六、《史記》對后續朝代史書編寫的影響
《史記》的主旨,對后世修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反映一方風土人物的各種形式的地記接踵而出。如《華陽國志》的作者不但據東漢荀悅撰著《漢紀》的“立典五志”指導原則,而且深為先輩的治史態度所感動,注重其實地考察,對材料的網羅搜取極為重視,廣收資料,去偽存真,不妄撰、不虛構。
《史記》中的“表”以記事為主,是歷代的大事記,是“本紀”的補充。司馬遷在《史記》里通過表格形式,把歷代相傳的世系,列國間交涉糾紛的關系,重要官職的更迭等繁重混淆的事項排列得頭緒分明、清清楚楚。自漢而后,歷代方志中,運用圖表的記其事者,屢見不鮮。
《史記》是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寫成的。舊方志的體例,絕大多數都沿襲紀、表、書、傳。用本紀記載大事,用書志體記載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類情況。用表格序列族輩,以續家譜。用列傳體記載人物,并輔以圖譜、匯而成編。
歷代修志者仿效《史記》的體例,是因為司馬遷創造性地從本紀、世家、表、書和列傳五種不同的體例來記載復雜的歷史,看似各有分工,實則又有內在的聯系。分開來看,每一篇都可以單獨成文;合起來看,可以顯示一定歷史時代的全部社會內容。這種寫史方法,不僅使于考見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及各類典章制度的沿革源流,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并成為歷代封建王朝修“正史”的典范。
七、《史記》的藝術特色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史記對于人物的刻畫注重語言細節描寫,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人物特點,例如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就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用有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各具的鮮明個性;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利用個性化語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深邃意蘊的敘事和生動鮮活的人物的描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史記》形成一種雄深雅健的獨特風格?!妒酚洝芬渤晒Φ厮茉炝艘淮笈瘎∪宋铮谷珪哂袧庥舻谋瘎夥?,并富有傳奇色彩。
八、《史記》中的警世名言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2、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妒酚洝の菏兰摇?/b>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蕩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妒酚洝す苎缌袀鳌?/b>
譯文: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5、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妒酚洝ご荷昃袀鳌?/b>
譯文:到了應該做出決斷的時候,而不能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害。
6、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文:太陽中午以后就會偏斜,月亮圓滿以后就會虧缺。
7、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妒酚洝ご炭土袀鳌?/b>
譯文:大丈夫甘愿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8、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史記·李斯列傳》
譯文: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格的家庭里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仆。
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b>
譯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11、興必慮衰,安心思危?!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
譯文:興盛時要考慮到衰敗,平安時要想到時刻都會有危險。
1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游俠列傳》
譯文:人說話必須講信用,做事要果斷,已經許下的諾言一定要真心實意地去履行。
13、飛鳥盡,良弓藏?!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譯文:飛鳥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來。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妒酚洝せ袀鳌?/b>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妒酚洝せ袀鳌?/b>
譯文: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震驚。
1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妒酚洝へ浿沉袀鳌?/b>
譯文: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九、《史記》同外國史書的比較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著從未間斷的歷史記錄的國家,外國的歷史并不像中國一樣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把所有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以歐洲的民族分布、國家分布、歷史形成時間、地理生存環境,不可能有像中國這樣的歷史也寫不了像中國這樣的史書??梢哉f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類生存環境就是中國,所以炎黃子孫漢人才有這樣的機會延續5000年不滅!
十、歷史評價
《史記》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唐代大文豪韓愈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p>
明代錢謙益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彼J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清代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近代學者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史記》敘事,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文 / 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