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一直是我們生命中精神優美的追求,也是醉心快樂的源泉,談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就是一種雄心壯志般的愛情夢想。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在夢想的另一邊,愛情的現實卻是令人困惑不解的,你會發現,戀愛存活的期限往往很短,有時只有一、兩個月,愛情的命題也是陰差陽錯,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不愛。
戀愛永遠是一個談不透的話題,對于現代人來說,戀愛已經成了易開花難結果的一件事,彼此看對眼了就在一起,不合適的就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想要“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幾乎是愛情神話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詩雨的外表出眾、個性活潑,大家都以為她會和大學時代的戀人一直走到最后,但是男友的家人認為她不是本地人,不太認可他們的關系,所以詩雨也沒有再堅持,選擇分手,只身去了大城市闖蕩,擁有很好的工作,人際關系熱鬧,有不少的異性對她心生愛慕。
在四處奔波的工作氛圍和單調的生活內容催眠下,她也談了幾次短暫戀愛,她是這么理解的:世界真的很大,遇到的人也很多,因為寂寞,還有那么幾分虛榮的需要,我選擇了談戀愛這項活動,來幫助自己度過平淡的年輕歲月。
雖然兩個人以男女朋友相稱,想到未來,有那么多的不確定性,還是不要誤人誤己的好。
我從心里贊嘆詩雨這樣的女生,在愛情上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在行動上有自己的一套的行事標準。既把愛情放在心上,又不讓愛情統治了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心智,比起“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又要深刻豁達很多。至少是那個在愛情上拿的起放的下的人。
對于很多處在后青春期的年輕男女,特別是二十歲出頭的人來說,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識的不夠成熟,對自己所欣賞和鐘情的對象,感情特點是泛化的、不穩定的、缺乏專一的,戀愛關系會因為一些風吹草動,就變更風向。
比如家人的反對、密友有偏見的勸分、異地戀、對方的心意不定、自己對戀人的挑剔和苛責。這些因素都會讓一段尚處在萌芽階段的戀情迅速夭折。
談戀愛不合適就分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很多人眼里,也許又會覺得這種對待感情的態度過于草率。
其實進入戀愛的人們,就象新生兒一樣,對愛情沒有那么多老道的經驗,幾乎是憑感覺來摸索,感覺好就繼續嘗試,感覺不好就打退堂鼓,所謂的不合適,是不是真的不合適,就要細究了。
你是愛一個人,還是想要改變一個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相親、朋友介紹、聚會、旅游艷遇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戀愛的可能性,但是經過相識與相處,我們經常會感到煩惱,為什么感覺對方總是不理解自己,為什么自己說的話,對方總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就會懷疑自己找到的這個人是不是不合適自己?是不是不夠愛?
通常來說,我們每個人在想象中,對戀人的形象都有一個標準,也許這個標準不見得客觀和清晰,但在戀愛溝通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使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戀人。
一旦感覺對方沒有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會難過失望,就會猶豫不決,覺得兩個人不合適,就會想到分手。抱怨自己找不到伴侶的人也是如此。
這個標準就是愛情研究中提到的期望心理,就是我們內心早年形成的對異性的概念和認知,真實的人和概念中的人是有極大的區別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如女孩子從小到大,喜歡聽到的童話故事是高貴的王子和公主如何快樂幸福地生活,長大以后,夢中的白馬王子形象就成了潛意識里擇偶標準,再把這些籠統的印象具象化,就有可能變成偶像劇里的完美男人的形象。
當我們用帶著這種標準有意無意地去尋找符合的人,就會發現,能夠讓我們滿意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珊妮就是一個相親相不到合適的對象而苦惱到失眠的女孩子,她說在相親的頭兩次見面,就能看出對方的很多缺點,第一時間就把對方給pass掉了。
我并不會說珊妮太挑剔,眼睛長到額頭上,她對相親對象的態度,正是以她內在的擇偶標準來衡量的,也許這是一種保守謹慎的做法,但同時也會喪失讓他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真實接觸的機會,相親就變成了用來感慨的低效率的社交活動。
所以,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和一個真實的人相處,就是一個慢慢淡化自己內在既有的形象標準的過程,我們要把對想象中的人的期待,逐漸替換成對真實的人的期待,真實的人不可能那么的完美,象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事事都做得周全。
也許你的戀人不夠高不夠帥,但他陽光樂觀幽默風趣讓你愉悅;也許他情商不是太好,但他對你誠懇和在乎。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調整自己對戀人的期待心理,關注一些在標準之外的他的優點,不要輕言分手,讓自己等一等,縮小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再看兩個人合適不合適。
戀愛中,比合適更重要的是什么?
除了期望心理得不到滿足,假如我們缺乏去愛一個人的能力,也會對愛情感到失望,也會導致一段關系無法走到終點,不得不分道揚鑣。
愛的能力指的是和你愛的人建立一段親密關系的能力,真正有愛的能力的人,既會愛對方,也會愛自己。而不是等著對方來施愛,自己來承受著愛,在愛情現實里,無論施與受,都是困難的。
正因為困難,才需要我們不斷地對愛進行學習,對愛進行演練,才有可能克服困難,共同走向成熟。
我們要如何培養愛的能力呢?
要培養愛的能力,有三個方面是要特別留心的:愛的行動,愛的信念,無差別的愛。
愛的行動一定要親歷親為,只會說不會做,就不能稱為愛的行動。
愛是要通過行動才能讓對方感知到。就象談戀愛,一個人嘴上說有多愛你,但不會為你做任何事,這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愛不是一種具體想法,而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
它根植于你的價值觀念中,你認為世界是美好的,愛的信念才會牢固,如果負面的感受和體驗太多的話,會折損愛的信念,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要強調信念的作用,信念讓人的態度起變化,態度起變化的時候,行動就跟著會有所改變,你的價值系統就會處在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無差別的愛,指的是平等的愛,平等的愛才能孕育出博愛的能力。
你對世上的萬物,特別是人,要有博愛的胸懷,不以美丑高低貧富來界定愛的標準,這樣的愛才能稱得上是有力量的愛。
要付出愛的行動,要擁有愛的信念,要平等地去愛,在一段親密關系里,你才能不過多地挑剔自己所愛的人,不會看不慣他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不會嫌棄他做得不夠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