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以“愛”滋養學生終身發展與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1958屆L班畢業生的回溯性研究》是《中國班主任研究》一書的第三篇文章,這篇文章看了幾遍,每次都被段老師的“愛”深深打動。作為老師的我們都知道,“愛”對于從事教書育人責任的我們非常重要,但是我從沒有想過“愛”有這么重要,影響這么深遠。學習了這篇文章,不但在寫作方法與布局上打開視野,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愛”對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意義,而這,比讀多少本書都意義更為深遠。
一、題目粗印象:終生發展+生命牧者+回溯研究重塑了“愛的形象”
“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但把“愛”放置“終身發展”乃至于“生命牧者”的高度,卻不多見,于我是頭一回看見,所以,一讀文章,看題目,“生命牧者”這個詞深深吸引了我。問了度娘,度娘說:牧者是基督教中的稱呼,因為上帝愛他的子民,所以形象地稱他的子民為羔羊,那用生命之靈糧喂養群羊的自然被稱之為牧者。自然是羔羊的牧者,教師也可能存在成為學生的生命牧者,用生命滋養學生的生命,這對于身為班主任的我們提出了更深遠的要求。優秀的班主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愛,愛工作,愛學生,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沒有愛的情感,不可能有好的師生關系和班級。關于回溯性研究報告,我還是第一次讀到,于是再一次問了度娘:回溯性建構就是把事物放在過去時間點上進行研究、分析,以其得到新的研究成果!而這篇文章在時間跨度上是橫跨了半個多世紀,這是一份多么難得的關于“愛”的真跡。
二、文章構篇布局粗印象:細密周嚴,順理成章,多維度揭開“愛的價值”
(一)“引子”拉近了我與文本的距離
前面我們學習的顧校長們寫的研究報告跟這篇回溯研究論文比,兩篇文章在寫作上都非常規范、嚴謹,都是我們學習的范文。但是回溯性研究跟研究報告在寫法上又有一些不一樣。它是用一個鏡頭作為“引子”把我們引入情境與話題中,就像電影里的開場白“這個故事發生在……”,因此在規范、嚴謹的同時,又不乏情感色彩,這對于感性的我,一下子與文本就拉近了距離。
(二)“視角與方法”對于我是全新的研究模式
“應然”角度,“實然”研究,“類”模式,對我來說都是新名詞。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感慨:差生轉化反反復復,今天變好了,過幾天又恢復了原樣。我的班主任工作缺乏這種生命歷程的長時段視野,思考的狀態只停留在敘事的層面,而隨著一篇篇文章的學習,雖然一時提高不了那么多,但也真實地改變著我的“視”界。“對于個體生命自身的參與式理解”的研究視角,使我對基礎教育生活與班主任作用與影響有了新的理解。
回溯性研究對研究對象的選擇很講究。在男女性別、班級學業成績、家庭出身背景、從事職業等人類學指標特征分布上盡量要有比較全面的代表性,還要有接受面對面深度訪談的真實意愿和時空條件,被訪談者還要能提供當年與班主任互動的相關佐證資料與物品,這是何等的不易,我殊不知選擇對象還有這么多的學問。每個被訪談者的資料這樣詳實,每次訪談都采用專業錄音筆進行錄音。訪談的過程經歷了列提綱、錄音、編碼、分析、觀點提煉和理論剖析等過程,保證了原始資料的真實性。這種遵從事實的研究態度值得我學習與敬佩。
(三)“教育之愛”:多維度,多層次,滋養學生終生發展
文章的第三部分從八個方面闡述了八種愛在基礎教育階段帶給學生的影響,從終生發展的視角,進行了論述。我素不知道,“愛”還可以分為這么多“品種”,在我的認知里,愛就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讀了本文,才曉得,教育之“愛”里珍藏著這么多寶貝,難怪有人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學生,我今天才信。
母親般的教育之愛是種子,在學生心中播撒下關愛他人、關愛世界的種子,學生在日后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學著積極主動地關心他人、關愛世界,一個“愛”字,關乎學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維持和發展,所以這種愛,應該持續發生在學生成長的基礎教育的每個階段,教育,呼喚人性的光輝。
“公正的教育之愛”,終身影響著學生的自信人格與感恩情懷。一個老師能夠做到公正地對待和和喜愛自己所有的學生,不以學生家庭出身高低、天資聰慧與否等外在條件決定自己付出情感的多少,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是最高尚、最純潔、最本真的,當我們在奇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的同時,可能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與言語,有沒有帶給他們負面的影響。
教師“無條件的教育之愛”、“公正的教育之愛”“無條件的教育之愛”“寬容的教育之愛”“基于教學藝術的教育之愛”“細節的教育之愛”“平等的教育之愛”“敬業自重的教育之愛”終身葆養著、滋養著學生的人格與心靈世界,影響著學生的生活習慣、社會責任感。幾次讀完全文,我最大的一個感觸是:善待學生,好好愛每一個學生。
(四)結語:平凡而偉大的班主任任重道遠
當讀完結語,我的心情何等沉重。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壓力山大,更多的是擔心,我擔心自己一時性起把控不好情緒,無意間傷害到學生,也許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輩子的影響。同時也認識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艱辛與偉大,工作中無小事,每一件事情的處理都關乎學生的成長,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得謹慎,因為我們是教師。
三、關于“教育之愛”的思考:今天我們該怎樣愛學生,怎樣對待自己
讀完全文,久久陷入沉思之中……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與愛應該處于水乳交融的狀態,但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是一個比較“工具理性的時代”,人們在享受物質滿足的同時,缺失了情感的付出,因此,時代呼喚愛的回歸,教育更需要愛的滋養。
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全面的愛、理性、細致、多元、豐富的,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在幼小的學生心里,可能都別有情致。把“師愛”置身于學生的終生發展視野與生命牧者的領域,我們要做的,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可以做的,可能會更細致、全面。其一,對學生身體和生理層面的關懷和愛護,如對學生健康的關心、安全的保護等,使得學生能夠茁壯成長。其二,對學生學習層面的教育和教導,即給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對學生要有信心,教導要有耐心。其三,要以人為本,關懷學生的人性,重視學生的生命狀態。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在學生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更多的人性關懷,使之能夠凸顯人格魅力,點亮人性光輝。
教育之愛,也應該是互動的愛。我們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成就自己。班主任的專業力量只有與整體的生命存在相溝通,只有融入生命的整體發展之中,才能得到滋養。專業性需要回歸生命性,融入人的生命境界之中。班主任追求完整的有質量的教育生活,努力提升境界,也就是在成就自我的生命,活出自我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