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杰斯說,越是個人的東西越普遍。
馬斯洛補充道,我們必須記住,對一個人深層本性的認識,同時也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當我們更了解自己時,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時,我們就能更認識他人。
我是一個對于了解他人比較笨拙的人,說白了,完全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雖然是學心理學的,但是把所學的知識用在我面前的這個人身上,對我來說有無法跨越的鴻溝。學心理學之前,是很發怵和人打交道的,甚至有一些輕微的社交恐懼癥的癥狀,比如在人群中會覺得緊張,會覺得旁人給我一些負面的評價,會回避人多的場合。心理學幫助我了解到現實的情況是,其實并沒有人關注到你,也沒有人給你負面的評價,每個人最關注的其實是自己。所以慢慢的,我的社交恐懼癥的癥狀緩解了許多,在人群中也比較自在了。
但仍有一個我發怵的場合--飯局。
我覺得飯局是一個沒有明確意義的場合,除非是一二至交好友,否則很容易一群人聊得漫無邊際,不知真假。有時候會感覺大家都在收著,在維護自己的形象,在扮演著什么,這種不真誠的感覺讓我很無措,所以漸漸的,參加的飯局愈來愈少,我也樂得自在。
最近難得參加了一場飯局,久違的無措感讓我找到了一些自己排斥飯局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S同學是心理沙龍的組織者,我很喜歡她組織的沙龍。于是得到她喬遷新居的暖房飯局邀請,我很開心能和沙龍上認識的小伙伴再次相聚,便欣然接受了。誰料飯局前夕我認識的小伙伴紛紛回家過節,飯局的其他參與者我都不認識,情勢忽然變得有點兒尷尬。但既已承諾,臨時不去又怕傷害關系,而且日后還要合作沙龍事宜,思量一番,還是決定參加。
于是乎,元旦的第二天,我橫穿了北京的7個環,來到了遙遠的大北邊,奔赴飯局。到了飯局發現和自己想象的還要更差些。S同學的老公邀請了4個高中同學。場面話題完全被他們所掌控。雖然高中同學相見,方言和好玩的故事紛飛,屋子里的溫度驟升,場面熱鬧的很。但作為傾聽者,1個小時后耳朵開始嗡嗡作響,禮貌性的微笑搞得我嘴角發僵。真是分分鐘想遁了
雖然也能感覺到其他人給了我說話的機會,我不想也沒精力說話了。安靜的待著是我熟悉的,覺得安全的姿態。飯局過后,回家路上感覺到了空虛和沮喪,再次對于自己在人群中所應該呈現出的迷茫和軟弱涌上了一股失望感。
其實我有能力改變我所處的不喜歡境地。飯局的參與者不熟悉,找個借口不去就好;飯局的現場有變化,找個理由提前離開就好;飯局的人們若是有趣,大膽參與談話也不錯~然而我最終選擇的還是一種求全。
我希望和S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以帶著一種討好的姿態。這種姿態下的我并不開心,參加飯局感覺自己也可有可無,并不重要。現在想想,落到這般情境,無非是一個“慌”字
只是因為一起做心理學活動,S同學作為主創擁有權力,我就慌,想著參加飯局去示好。飯局和想象不一樣,我也慌,怕顯得無趣,奇怪。不舒服卻也不好意思提前離開,這般沒個性,畏手畏腳,倒是顯出了自己的無趣。慌心一起,處處討好,害怕露怯,失了分寸,變成了一個這樣的我。最令我沮喪的是,這樣對我是熟悉的,是多年以來想摒棄的。
我以為我已經變得堅定一些了。忽而還是那個懦弱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