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了不起的我》后再讀陳海賢的《愛需要學習》,作者的觀點雖無石破天驚的顛覆,但會帶來細致入微的思考,頗有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
這本書可以作為《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關系”篇章的延續,獨立出來講關于親密關系的思考。兩本書的文風寫法比較類似,作者沒有強行定義什么理論,也沒有給出某個標準答案,書中很多例子人人都遇到過,而且觀點道理也大多都聽過,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術秘密,但它就是屋子里的大象總被人視而不見。不同于大多數心理學書籍那樣羅列現成的雞湯,作者用淺顯樸實的描述,把很虛的“理”和浮的“事”給具象了下來,恰到好處的戳破了這層窗戶紙,引發讀者對號入座的思考。另外,這本書的文筆也很贊,作者的寫作水平比之前的作品有肉眼可見的提升。
如上是個人對這本書以及作者的拙見,下面分享幾處個人的讀后感(僅是讀后有感,學習實踐的道路還很長)。
1、不存在現成的“完美戀人”,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
“有太多的人帶著愛和期待進入親密關系,迎接他們的卻是困惑、傷害和痛苦。當問題發生時,人們總以為找的人不對,其實不是。親密關系是需要經營的,而怎么經營親密關系,卻需要學習……愛是需要學習的,它不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狀態,不是一個巧合,也不是一個成品。它是一種能力,是通過與他人的聯結來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它需要在現實中學習,也能夠通過學習提高?!?/p>
書中講到有一類人以“完美戀人”的標準選擇,不停地更換交往對象,期待遇到對的人。細想,確實不只是親密關系這種事,人們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會有滿懷希望出發卻又鎩羽而歸的失落感。比如滿腔熱血進入一家心儀的公司,或多或少會看到一些外面不可預見的混亂,從而產生落差。抱怨老板sx、領導無能、公司太爛等,為了尋找那個所謂“對的”而沒完沒了的換工作,最終連個拿得出手的簡歷都寫不出來而陷入惡性循環。其實,這時候需要做是尋找提升工作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通過學習和努力實踐,去改變現狀。經過真正的努力后,即便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至少過程會讓人成長。
作者在另一本書《了不起的我》中講到自我發展時有一個相同的觀點。人們總是想通過職業測試等一些工具來尋找“真實的自己”,然后根據這個“真實的自己”來選擇職業、規劃發展。這是一種靜態的方式看待自我,我們假設“自我”是一個現成的東西,只不過被紗布之類的東西遮住了所以看不見,只要拿開紗布就能看清楚真正的樣子。可實際上,在我們做出選擇之前,根本不存在所謂“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在選擇過程中逐漸長出來的。親密關系也如是,不存在“完美戀人”,良好的親密關系是在不斷的學習改變中長出來的。具體實操方法,請自行讀書學習。
2、但凡涉及“關系”問題,就不是獨立個體能夠導致的結果。
“單身的時候,’我‘是一只動物,可以到處奔跑;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后,’我‘就變成了一株植物,深深扎根在’我們‘這塊土壤里。無論是否愿意,你都需要接受他對你的影響。”
身處“關系”之中,難免出現各種煩惱,大家會找各種利于自己的理由為正當性辯護。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很多所謂矛盾只是大家的出發點不一樣,雙方的情緒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工作繁忙加班的時候另一半連續打電話會厭煩,越是語氣不耐煩或直接掛斷,對方會越認為是你不知好歹;刷抖音打游戲時另一半絮絮叨叨會煩,越充耳不聞或干脆躲一邊,對方的火氣越大。當厭煩時做出的反抗,會加劇對方的情緒波動,就此相互擰在一起越來越糟。也許催促回家的另一半只是今天做了一桌子飯菜等你回家吃飯;也許絮絮叨叨的另一半因為你花費大量時間刷抖音打游戲對未來產生了焦慮。無論單身時候是什么樣的習慣,在進入親密關系后必須要把對方納入思考范圍?!拔覀儭痹趯Α拔摇奔s束的同時也是對“我”進行了延伸擴展。
3、拒接貼標簽,要承認并正視不完美。
生活中見過太多人(包括我自己)經常會說“這個人太固執”、“他沒責任心”、“這個人太懶”、“你太自私”……很多的符號化的負面標簽,當然也會有一些正面的標簽。其實這些標簽大多是帶著情緒貼上去的,一旦自己認定而且反復強化,好像對方真的越來越朝著標簽方向發展了(可能是有了標簽以后眼里自動過濾其它信息,也可能對方叛逆的性格故意對著干)。
(這里刪除了原本寫的一段,內容有斷層,不帶補了)
如前面所講不存在“完美戀人”一樣,任何人任何事也不可能完美。當事與愿違的時候,我們要能夠以平和的心態接納這種不完美,正面面對去嘗試做出改變。也許僅僅是偶發的一點不愉快造成了情緒波動,也許對方的表現是報復自己的某個特定行為,也許是自己想的太過美好也未嘗可知……
4、分離需求和情緒,即便吵架要明白為什么而吵,為了吵而吵泄私憤,只會越來越糟。
“很多時候,爭吵的雙方在吵的這件事和真正生氣的事情并不是一回事,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回避讓自己難受的事情,但心里的氣一直在,就可能不管什么矛盾先吵一架發泄情緒。久而久之,關系雙方也不知道在吵什么,要解決真正的矛盾更不可能。”
正午陽光的電視劇《歡迎光臨》中(故事背景是黃軒演的酒店門童追求白百何演的空姐,相處后男方看到女友真實的生活圈子產生了自卑)男主為了多賺點錢背著女友在春節期間加班加點兼職送外賣,休息不好整天精神恍惚,在廟里燒香時打盹燒掉了女友的包包,被女友追問下說出實情,表達自己作為男人為了女友過得好一點想要多賺錢。女主的一段臺詞簡直是人間清醒:“你現在想多賺錢可以是為了讓自己吃得好穿得好,再或者回家給鄉親們修條路。我自己能賺錢夠自己花,不用你養,少往我身上潑臟水。你那不是為了我,只是為了你那點可憐的自尊心。現在你喜歡我,不會說什么,以后哪天倦了累了,自己吃不消了沖我發火的時候會說,都是為了讓你過的好,我冤不冤呀。只要你是對我像以前一樣真心實意,我就不會變心,你好好反省一下吧。”
現實中太多時候的吵架都是停留在表面現象,話趕話不管不顧的泄憤,結果是越吵越生氣,直到一方開始逃避,或者陷入冷戰,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甚至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結局。只要是人所構建的關系中,避免不了意見不合引發的爭執甚至吵架,一定得搞清楚為什么而吵,得明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和觀點,否則為了吵而吵時間長了就不記得到底為了什么,只會習慣性見面就吵。
好比想要掛一幅畫得砸釘子需要用錘子,錘子在房頂需要用梯子上房取錘子,費了半天勁找來梯子拿到錘子,經過一輪折騰忘了拿錘子要干什么。做所有事情都需要目的先行,即便是吵架也需要“不忘初心”。
5、改變不是交易,自己先改變不吃虧。
“很多時候,人們抗拒改變,其實是在抗拒對方對自己的不認可……其實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不怕付出,也不怕為對方改變,怕的是自己的付出沒有被看見,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這時候那些沒有被看見的付出會變成一種難言的委屈,我們就會計較誰付出多,誰付出少。如果能看到彼此的付出,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p>
可能人們已經習慣了商業交易,我付出了就需要對方也要做點什么,甚至會想憑什么要我先改變。不否認現實中會存在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的極端個例,但不能以偏概全。在親密乃至人際“關系”中,一旦開始以得失衡量計算,性質就變了。書中觀點,關系中我們自己要勇敢先做出改變,一旦對方感知到我們拋出的“橄欖枝”大概率會給與積極的回應,生活中也需要用心關注彼此的付出。
妻子與其以冷漠來報復丈夫回家晚,可以嘗試在丈夫回家后隨手倒杯水遞過去微微笑一下,這個隨手就能做到的改變也許就能觸動他在某一天可以早點回家的時候買一束花,兩人擁抱一下后一起出去吃頓飯,就有機會敞開心扉暢談一次……
丈夫與其埋怨妻子不關心自己,試試在生日前告訴妻子自己的鞋碼是41號,自己想得到一雙鞋某某鞋子作為生日禮物,可能妻子還會順便買一件襯衫,大概率以后每年妻子都會記得給丈夫買一份生日禮物……
當放下那點可憐的自尊心,看似適度示弱,實則是需要強大的勇氣支撐做出改變。當內心有不忿放不下架子的時候,用奇跡提問法反推思考,假如眼下矛盾已經解決后的和諧的生活應該是什么狀態,那就去做點這種狀態下順手能做的事情,哪怕略顯唐突的張開雙臂擁抱一下對方。身處在關系中,需要主動去感知并回應對方的付出,一旦感知到并給予反饋就已經踏上了變好的開端。
6、“擁有”是關系中最大的騙局,沒有誰可以真正完全擁有另一個人。
作者在《了不起的我》中明確寫到了這個觀點。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從生物學角度,無論是生理還是思想上已經完全獨立了,任何人都無法替代他人的行為動作和主觀選擇。親密關系中也是一樣的,無論是面對伴侶還是雙方的原生家庭,都需要界定“安全邊界”。大家需要坦誠、忠誠,同時也需要給對方保留一定的獨立空間。
關系中反面的典型表現如過度窺探對方本人及其原生家庭的過往,導致對方發怒或者選擇逃避;過分的掌控孩子的一切,培養出無法斷奶的“媽寶/巨嬰”;時時刻刻想對別人的一言一行甚至內心活動了如指掌, 反而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這時候大多數人會打著“為你好”、“坦誠相待”、“愛需要了解對方”之類的旗號,來填補自己的私欲,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會變本加厲,對方也會越逃越遠,從而陷入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中。
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做“課題分離”,做好屬于自己的課題,只要確認對方是有愛的,那就讓ta去做好自己的課題。現實生活中除了法律和道德明確的約束外,很少有非黑即白的對立。不能接受對方的方案時,一定要明白關系中的雙方是平等的,不愿接受對方的意見,ta也不愿強加你的方案,也許“協商/和稀泥”就成為達到雙方都認同最優解的路徑。
總結:在關系中的各方應該是平等的,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自我”和“關系”,優秀的自我和良好的關系是在不斷的選擇和改變動作下逐漸長出來的的。
選擇是基于當前的現實,而不是我們頭腦中的理想,
我們選擇的,也不是未來的結果,
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
寫至此想起了《我本芬芳》中的惠才和呂醫生,兩個可憐的人原本更宜相愛,可是在他們的親密關系中,他有他的傷,她有她的痛,相互折磨了一輩子。假如她倆當年要是能夠拿到這樣一本親密關系的教程,會不會演繹不一樣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