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唯一的鑰匙掉進了廁所,充滿了無可奈何。不去撿,回不了家,去撿,下不了手。
生活,就像做飯倒油的時候,油壺和油蓋突然分離,油撒了一身一地。衣服毀了,晚飯也毀了。
生活,就像趕火車估錯了時間,趕公交卻眼睜睜看著它從面前開走,讓你心火燒,胃火也燒。
生活,就像決定去一個不太想去的地方旅行,從訂票開始心里就在打鼓,坐上車的瞬間就開始后悔,和每次做了明知可能會后悔的決定時一樣,內心造了無數個“如果”開頭的句子,但永遠沒如果。
生活,就像是我在決定了寫這個主題后,一周內就遭遇了以上種種,好像神開了個玩笑,但身為主角的我,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如果倒霉蛋們也要分個三六九等,那么我認為下等的倒霉蛋,是只顧抱怨、自怨自艾的人,中等倒霉蛋是會為了倒霉事煩心,但也會慢慢疏導自己的人,而上等的,是不會為了倒霉事煩心,甚至還能從中發現樂趣的人。
很多人在倒霉的時候,喜歡問為什么、詛咒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或是把無法得到解答的郁悶之氣撒在無辜的人身上。
但其實古人很早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切不過是“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掌控不了“時、運、命”的無力感,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一樣的,而且愛喝“雞湯”這一點也一脈相傳。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古文,上學時大家都背過。拋開全文主旨不談,文中的那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概是我能記得的最早的“雞湯金句”了。
古往今來,這句話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一時倒霉的中二青年,安慰自己一切都不過是“上天的考驗”,只要經過考驗,就能走向輝煌的人生。
雞湯雖老,管用就成。倒霉的時候,想到這或許是“天”要降大任于我,作為一個中等的倒霉蛋,我就覺得心里好受了一些。
提到上等的倒霉蛋,我就想起了阿Q。
在《阿Q正傳》里,他活著的每天都在倒霉、做糊涂事,周圍的人覺得他既可憐又可恨,但這些事都不會影響他,因為他有精神勝利法,所以不論遭遇了什么,他總能找到借口讓自己在精神上獲得滿足。
有時候,做人不妨阿Q一些,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里擱。摔了跤,不管幾個,不管多疼,都能很快讓自己轉移注意力,重新高興起來。
比阿Q的精神勝利法更高級的,是在時運不濟、倒霉事不斷的情況下,依然能從中發現樂趣的“樂觀”。
雖然現在很多人在自我介紹時會給自己貼上“樂觀開朗”的標簽,但真正遇到如孤身一人在海上漂浮的絕望時,很少有人能保持住這份“樂觀”。
楊絳先生做到了。
讀她的《丙午丁未年紀事——烏云與金邊》,里面多次寫到她接受批斗時的情景。
頭戴高帽站在臺上,她還能找到戴高帽的“訣竅”,使人不能發現她在臺上“學馬站著睡覺”,臺下的罵聲她也渾不在意,與其在臺下罵人,她倒更愿意挨罵,因為“罵人是自我表演,挨罵是看人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演”。
甚至脖子上掛著木板游街時,她都能品出趣味來,因為她能“學孫悟空讓‘元神’跳在半空中,觀看自己那副怪模樣”。
她在文中寫道:“常言‘彩云易散’,烏云也何嘗能永遠占領天空。烏云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在那個烏云蔽日的年代,很多人還在努力驅散心頭的烏云,揮不走、拍不散,她卻能看到烏云的金邊,更重要的是,透過這道金邊,看見了烏云背后的太陽。
作家黃淑儀說過:“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憑我的高興去處置它,就算是一潭死水,我也要讓它變活,然后興風作浪。”
雖然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還在被生活時不時拍過來的浪花搞得狼狽不堪,更別提“興風作浪”了,但或許,我們可以學楊絳先生,讓“元神”跳在半空中,觀看自己的怪模樣,說不定這樣我們就能欣賞“神的玩笑”。
“你看那個人,好蠢哦,哈哈哈哈哈哈,好好笑。”
況且,有些事在當時看來是意外不是驚喜,但后來可能就變為意外之喜也未可知。
當年因為晚到、沒搶到票、把票賭輸了而沒登上泰坦尼克號的人,會后悔嗎?
傻子才會。正常人都會感謝上蒼讓自己逃過了一劫。
所以說,誰知道呢?或許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逃過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