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談論的是如何減輕九月份小班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這篇文章,我來聊一聊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
每年的7月份開始,幼兒園大班畢業的孩子家長就開始了焦慮:孩子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
其實,我想反問家長一個問題:你為什么糾結孩子上不上幼小銜接班?家長給出的答案一般有兩種:
1.人家的孩子都上,我孩子不上豈不是一開學就落后了?
2.我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沒有接觸過一年級的知識,上學前得預習一下吧?
聽了這兩個回答,我不禁替中國的孩子感到悲哀。孩子上學是為了什么?我們的家長都沒有搞清楚到底為什么讓孩子學知識學本領,只是在與“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嗎?只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知識性學習上嗎?孩子在這樣的父母的引導下,能不學的累嗎?能不厭學嗎?能不高分低能嗎?
幼小銜接是什么?
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于促進學前兒童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為什么要進行幼小銜接呢?
第一,學習方式的變化。3-6歲的兒童是以游戲為基本學習方式,而小學生則是在課堂中通過聽講、看書、做作業來完成學習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轉變,令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極不適應,上課走神、課堂上中途離開教室、坐不住等現象,讓很多家長頭疼。
第二,學習內容的變化。在幼兒園里兒童的學習內容具有趣味性,童謠、故事、音樂游戲、并且對孩子沒有接受程度的要求,孩子們可以輕松愉悅地學習,而進入小學,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語文、數學,大量的知識性內容的灌入讓有的孩子吃不消,最關鍵的是還要面對考試。這就多了任務性,失去了趣味性。
第三,學習紀律的變化
在幼兒園,家長和孩子對于上不上學、幾點上學、遲到早退都有很大的隨意性,老師要求帶的材料有的家長也不是很重視,但是上了小學,對孩子的時間觀念、做事情的節奏、以及對學習的重視程度都是非常嚴格。
第四,師生關系的變化。
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兒童之間是親切的伙伴關系,孩子的一日生活皆在老師的關注之下,到了小學,需要孩子更加獨立,老師只在重要性問題上做出指導,其他的問題需要孩子自己解決。這對孩子的自理自立、解決問題、處理關系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從以上幾點來看,幼小銜接不僅僅是知識上的銜接,簡單可以歸納為:
1. 學習能力上的銜接,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
2. 學習紀律上的銜接,比如時間觀念、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3. 學習習慣的銜接
4. 學習方式上的銜接
5. 學習內容上的銜接
(為什么把學習內容的銜接放在最后,會在本文后面給出具體的答案。)
那么要不要進行銜接?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時候進行銜接?怎樣銜接呢?
顯然,靠暑假里入學前的兩個月上個幼小銜接班進行簡單的銜接是片面的。
真正意義上的幼小銜接其實應該從一進入幼兒園就開始了。因為學習能力的銜接和學習紀律的銜接是不可能靠短期的臨時抱佛腳就能產生效果的,它是對孩子日積月累的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首先,我認為學習能力的銜接最重要。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給孩子一個蘋果,孩子吃完就沒了。你教給孩子種蘋果樹的方法,他可以享用一輩子。所以,能力的獲得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1. 解決問題的能力。
3-6歲的孩子正是喜歡探索的年齡,樂于動手探究,喜歡動手制作,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優秀的幼兒園,都是積極給孩子創造開放寬松自由的環境,鼓勵孩子探究發現,刨根問底,不在乎結果,只關注過程,是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事情的基本原則。玩具壞了,嘗試自己去修理;夠不著櫥子上的作品,自己想辦法拿下來;解不開衣服的扣子,動動腦筋肯定能做到;游戲中人員太多了,商量研究出合理的方案……如果在幼兒園的三年時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那么相信上小學的時候,沒有什么問題是能難倒他的。這樣的孩子走進新的環境絕對充滿了自信和自豪。
2. 自我管理的能力。
升入大班的時候,大人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進行自我管理。自己收拾整理書包,自己準備第二天需要用到的材料,自己規劃節假日的時間安排,自己合理支配零花錢,自己嘗試去購買東西,自己清洗日常用品,自己進行簡單的家務勞動。這些屬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能夠獨立完成,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具有掌控感,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很強大,他們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所以,當他們進入小學的時候,他們不會怯懦,不會焦慮。相反,有的孩子會驕傲地認為我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孩子。
3.與人相處的能力
有的孩子不適應小學的生活是因為小學老師不再像幼兒園里的老師那樣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他,當老師退居幕后,這些孩子就會顯得無所適從。研究表明,在學校里,有三種類型的學生:受人歡迎型,被人忽略型和不受歡迎型。其中,被人忽略型的孩子最痛苦。這種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總是默默無聞,被動等待,上了小學,缺少了老師的引導,他們就更不會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人際關系的不和諧,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狀態。所以,在幼兒園階段,要鼓勵孩子學習與同伴交往,不要擔心孩子吃虧受委屈,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都是在與同伴的摩擦和沖突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其次,學習紀律的銜接也非常重要。
1. 時間觀念。
孩子能不能在幼兒園階段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和家長有著最為直接的聯系。很多家長,因為自己早上不能早起床,所以早上送孩子入園總是遲到,在他們的意識里,認為這是上幼兒園,晚來一會兒沒有關系。殊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也會形成遲到、拖沓、慢吞吞的生活節奏。壞習慣一旦養成,就要用十倍的努力去校正。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這樣理解教育: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做到守時守信,不遲到不早退,讓孩子從小有一個良好的時間觀念,等到上小學的年齡,他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2.規則意識
讓小學老師最為頭疼的是剛剛升入小學的一段時間里,很多孩子沒有良好的規則意識。上課說話,走神,插話,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執行班級公約。良好的規則意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從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要引導孩子遵守集體生活的規則。知道用完的東西要物歸原處,他人講話的時候認真傾聽,在教室里不快速奔跑……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讓孩子快速的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集體。
3.任務意識
上了小學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要學會記作業,記錄老師布置的任務。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丟三落四,老師明明說了三個事情,他只記住兩個,第二天到了學校和其他同學交流后才恍然大悟。自然,小學老師不會喜歡這樣的學生。任務意識是要從小進行培養的。三歲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你去其他房間拿樣東西,四歲的時候就可以讓他把爸爸要告訴媽媽的話進行傳達,五歲的時候可以嘗試記住老師第二天讓帶的圖書名字,六歲了,完全可以用圖畫的方式在紙上記錄出去玩需要帶的東西。這樣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培養起任務意識,孩子長大了一定會是個膽大心細的孩子。
再其次,是學習習慣的銜接。
小學階段,對孩子影響最為關鍵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習習慣。好習慣就像種子,一旦播種下去,就會收獲豐碩的果實。學習習慣之間的差異造成了孩子學習成績的差距。而習慣的培養,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愛閱讀的習慣,專注的品質,日事日畢的自律,追求完美的態度,亦動亦靜的性格,需要從小家長和老師一點一滴的引導和督促。尤其是到了大班下學期,更要建立起這些優秀的習慣,這樣才能確保孩子在一年級如魚得水,熱愛學習,熱愛小學生活。
再次,是學習方式上的銜接。
孩子習慣了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方式,隨著他們身心的發展,在大班下學期可以逐漸增加一些小學的學習方式。比如,堅持40分鐘看書時間而不中途去廁所,以便適應小學40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安排。嘗試讓孩子自己獨立閱讀帶字的圖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懂得請教別人。到小學去進行實地參觀,了解小學的環境和哥哥姐姐上課的方式。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甚至可以嘗試一下寫大字,方法是拿一張空白的紙,讓孩子在上面寫出自己的名字。記住,不要有過多的要求,只是簡單地在空白的紙上把自己的名字寫的大大的即可。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何進行學習內容上的銜接。
很多家長把幼小銜接等同于學習內容的銜接,認為上幼小銜接班就是為了學拼音,認漢字,會計算。還有的家長得意洋洋地宣揚:我家孩子上小學之前把所有的拼音都學會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沒有問題。
請問,提前把一年級的知識都學會了,孩子在課堂上還能干什么?試想,一個專家的講座,內容你全知道,你還愿意聽嗎?你是不是百無聊賴開始消磨時間,不是玩手機就是打瞌睡。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新鮮的事物更容易引發孩子的興趣,如果已經提前學會了一年級的知識,那么他在課堂上就會走神、分心、不認真聽講。這種壞習慣一旦養成,以后的時間就很難改變。
另外,你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學會拼音和漢字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要看到隔壁家的兒子學拼音羨慕不已,也不要聽說親戚家的閨女會寫字而自愧不如,只要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認真復習,知識的掌握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都不是難題。即使孩子初期掌握的有點兒慢,只要扎扎實實努力,后期一定會慢慢趕上來。
我身邊就有很多孩子,零基礎上小學,學習成績照樣很優秀。而且在掌握了不會的知識后,孩子的興奮之情簡直溢于言表。小學,對他們是充滿未知和魔力的!
如果說非要進行學習內容的銜接的話,那要怎樣進行呢?
我認為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握筆姿勢是必須的。堅持做到三個一:一寸,一尺,一拳頭。
第二,可以進行簡單的拼音描紅,了解拼音的書寫特點。
第三,借一本一年級的教材,讓孩子拿到手里看一看,小學生的書本是什么樣子的。
第四,認識田字格和生字本,鉛筆,直尺等基本的學習用具。
以上是我對幼小銜接的一些看法,孩子的一生很長,人生是場馬拉松,不要糾結于是不是能贏在起跑線上。
誰笑到最后,誰才笑得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