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這篇是兩個人傳記的合傳。對于這篇,太史公的評價是
爭馮亭以權,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復稱于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主人公跟長平之戰有著密切的關系。
平原君趙勝,趙國諸多公子中的一個。諸公子中趙勝最為賢能。這句話有意思,趙國諸公子中很賢能,這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也有可能是矮子里拔將軍。喜愛賓客,賓客大概達到幾千人。我們如果讀完《魏公子列傳》、《孟嘗君列傳》,賓客幾千人,其實不是很稀奇的事。平原君相王兩代,分別是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三次罷相三次復位,封在東武城。
太史公隨后用一個事例來說明,平原君喜賓客。說平原君的高樓向下能看見老百姓家。一個瘸子,每天一搖一晃地去井邊打水。平原君有一個小妾看到這一幕,放聲大笑。按理說,平原君的小妾笑了也就笑了,但這個人有個性,他覺得你平原君素稱賢能,那怎么小妾如此沒有教養。第二天就跑到平原君門前,說:“我聽說君上素稱賢能愛士,士人不遠萬里來你這,是因為你愛士超過了愛小妾。我不幸是個瘸子而且駝背,昨天你家的小妾看到我去打水,放聲大笑,我感覺受到了侮辱。我希望得到這個小妾的頭顱。”
我們試想自己是平原君會怎么辦呢?大概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拒絕他
第二、答應他
第三、表面答應他
如果是第一種,那么那個人說了“君能貴士而賤妾”,這句話就是提醒平原君為什么我要叫你去殺了小妾。也透露了自己自認為是士人。而且他不是說殺了那個小妾就完了,我得看見那個小妾的頭顱,不然你表面答應我,實質上把人藏起來。
自然選擇第一種,就是士人自然離心離德。
如果選擇第二種,那自然大家都滿意,就是平原君和那個小妾不滿意了。小妾自然悲慘了,平原君心里也不痛快,好著養你這幫人,最后自己被威脅了。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互為威脅的過程。
如果選擇第三種,結果還不如第一種,人家都已經看透你的意圖了,最后不僅弄出一個不愛戴士人,還不守承諾。
那么平原君選擇哪一種呢?平原君笑曰:“諾”。這里最重要就是這個笑字。平原君為什么笑?我猜想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對這個殘疾人的要求覺得可笑
第二、壓根看不起這個殘疾人,延伸而言就是那些看起低微的士人都看不起。感覺你都給我提這個要求。
所以那個殘疾人應該已經猜到平原君未來怎么做了。也知道為什么平原君小妾會笑話這個殘疾人,因為平原君本身就不覺得這個人有多高貴。
這個殘疾人走后,平原君笑的說道:“這個人那,我小妾就笑了一下就要殺我小妾,太過分了。”那么這個殘疾人行為到底過不過分呢?放在現在,當然是過分。但放在先秦,士人是有自己的操守的。
平原君這樣一來。賓客門下都陸陸續續離開。這一點比孟嘗君好太多了,孟嘗君的賓客離開是因為主人失勢,平原君的賓客離開是因為主人輕賤自己。這從側面說明平原君和孟嘗君兩人孰優孰劣了。
平原君就很奇怪就問:"我對你們這么好,你們干嘛要離開我啊",賓客有一人回答:“君上忘記那個殘疾人的事了嗎?因為你不殺美妾,輕視士人,士人就離開了”。這樣一來,平原君明白了,就感覺斬殺了小妾的頭,給那個殘疾人送去。于是門客都陸續回來了。
最后《史記》說
齊有孟嘗君、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爭相傾以待士。
所以殺美妾也好,也無非在亂世中爭取更多美名和政治籌碼的行為。
這正是
公子翩翩信絕倫,
擬將豪舉卻狂秦。
不知賓客成何事,
枉向樓頭折美人。
上節講到平原君殺小妾獲取士人之心。
下面講的故事,如果各位知道“竊符救趙”的故事,應該知道這個背景。秦、趙長平之戰后,秦軍又發動了邯鄲之圍。
所以秦圍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就向楚國發動救援攻勢。就在自己的門客中找孔武有力的二十人。平原君說:“現在武有了,要是有文能取勝那就好了。如果文不能取勝,那只能歃血為盟,一定要訂立合約。文武之士就在門客中找就好了”,找到了十九個人,就差一個人。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來,就跟平原君說:“君上,若不嫌棄就讓我跟隨吧。”。平原君問:“請問先生,來我門下幾年了。”,毛遂說:“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長嘆一聲說:“我聽說賢能之士就像錐子放在口袋里,他的尖端就會刺痛那個人。先生在我門下三年,我卻不知道,你應該沒什么本事吧,你還是別搗亂啦’,毛遂微微一笑說:”君上,你這話就錯了。賢能之士確實就像錐子,但關鍵是你壓根就沒有把我揣進口袋里啊“,其余十九個人相視一笑,也沒有拋棄他。
這段話很有意思,首先平原君為什么三年都沒有發現毛遂?最后那十九個人為什么相視一笑?此外平原君號稱養客數千人,卻找出二十人不可得?
我們一個個看。
1、平原君為什么三年都沒有發現毛遂呢?平原君自己說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門客都沒有說你很厲害,我也沒有聽過你。這話說得也無道理,一般來說,君主不太能全部知道手底下的人,這就需要舉薦。那么平原君為什么沒聽過毛遂呢?
無非兩種
第一種、毛遂從來沒有被人舉薦過
第二種、毛遂被人舉薦過,但是平原君不當回事
那么那種靠譜呢?我們看毛遂自己說的話叫
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我現在就請求放在口袋中。如果使我早就放在口袋里,就會把整個錐頭都露出來,哪里只是錐尖呢。所以我個人傾向于第一種說法。為什么呢,待會兒揭密。
平原君為什么沒發現毛遂,因為平原君門下的人太多了嘛。正所謂”國難顯忠良“,只有到這個危難時期才會顯示一個人的高下。
2、為什么那十九個門客微微一笑?
我猜想是這樣,首先我們看毛遂和平原君的對話,不像一個老板跟員工的對話。
先生不能,先生留。
平原君雖然用了兩個先生,但是不容置疑,你就是不行。毛遂按理來講,應該謙虛,說些才疏學淺的廢話,最后再提出跟隨的要求。但是毛遂不是這么說的,他這么說的呢
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就是說不是我不行,是你壓根就沒有賞識過我,說白了就是你有眼無珠。這話一出口,按一般老板早火了,也就平原君大度,或者是危難時機也湊不出一個整數,才讓他跟隨。所以我們設身處地地想,那些門客,可能是懷著一個看笑話的心情看毛遂吧
3、平原君養客數千人,卻找不到二十人
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深究。這也是戰國四公子普遍問題,我曾經在《孟嘗君列傳》、《魏公子列傳》那篇都講過這個問題。那么這是為什么?
普遍的問題在于?
1、人才分工不細致,什么人都有。比如現在合縱楚國,要的是縱橫家,但是很顯然平原君門下沒有。看起來平原君門下雞鳴狗盜之徒也不少。
2、人才篩選沒有目標,不知道養士為了什么
所以毛遂自薦這件事真的只是一個特例,要不是邯鄲之圍如此緊急,你相信平原君會用毛遂?
毛遂和平原君一行人在到楚國的路上,毛遂和那十九人討論,十九人都服了。這到底是毛遂太強還是那十九人太弱?平原君和楚王磨破嘴皮,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沒有個結果。十九人對毛遂說:”你上“。我們前面說門客們想看毛遂笑話,此時門客們是什么想法呢?
我猜想這個時候并非戲弄之語,為什么呢?正所謂事有輕重緩急。毛遂就上了。
毛遂怎么上的呢?叫握著寶劍一步一階的走上去。這有什么可講,當然有值得細說的時候。春秋戰國時期,上臺階是有禮節的,一般來說要上一階,一只腳要并上了。現在毛遂不顧禮節,直接沖上來了,可見事情的緊迫程度。
毛遂對平原君說:”別跟他廢話了,這種事情,一句兩句話就能解決的,至于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束嗎?“,楚王一看,誰啊,不懂禮節,直接闖進來了。平原君說:”這是,我門下的一個家臣“,楚王說:”你家臣,怎么闖進來,還不退下“。毛遂拿著寶劍,沖上來對楚王說:”你為什么要我退下?不就憑借你楚國人多勢眾嗎?你現在看看我離你不過十步,現在我要取你性命,不過須臾之間。何況我聽說商湯憑著七十里土地就可以稱王天下,周文王憑著一百里土地諸侯都臣服于他。你知道為什么嗎?是因為能根據形勢發揮威力,不是他們士兵多。你看看你們楚國,有方圓五千里的土地,擁兵百萬,結果被白起一個豎子,率領不過數萬人。跟他交戰,一戰攻下了楚都,再戰燒了夷陵,三戰你們的祖先被他侮辱。你不感到恥辱,我們趙國都感到恥辱。合縱的目的是為了你們楚國,不是趙國。你竟然呵斥我家主人。“
楚王一看,哪來這么一個人,趕緊把這個瘟神送走,急忙說:”是、是,先生說得對,趕緊訂立盟約“,毛遂對楚王的侍衛說:”你們還不拿雞狗馬的血來“。侍衛趕緊拿來血,毛遂捧著銅盤,跪著對楚王說:”是大王應當歃血為盟,接著是我家主人,最后才是我“
就訂立盟約,毛遂左手托著銅盤里的血,右手招呼十九人:”你們就在堂下歃血、你們碌碌無為,就是依靠別人才能做成事件的人罷了“
我們看這段描寫,驚險刺激。
但是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毛遂怎么成功的?
我們看,應該有這么幾點原因。
還是幾個問題。
1、毛遂為什么不一開始就上去,非要等到平原君談到中午才上去?
2、毛遂的做法,怎么就迫使楚王簽訂了盟約?
3、毛遂為什么要說盟約是為了楚國而簽訂?
4、毛遂最后為什么對那十九個門客,說那樣的話?
首先為什么毛遂一開始就上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開始就上去,楚王和侍從會懷疑,他們就有防備。到了中午,這屬于以逸待勞,楚王和侍從都聽煩了,況且沒有主人的要求,家臣擅自上殿,是不符合禮法的。而毛遂的非常之舉一下子就把楚王的思維打亂了。這就叫避實就虛。什么是實,就是別人的防備?比如平原君耍嘴皮子,一直講,楚王都有防備了。而毛遂此舉就是先用,不顧禮節之舉和按劍之舉,打亂楚王的思維,使楚王處于一個茫然的情況下,接下來的談判就能順利進行。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所謂”虛“,就是意外之舉,由于意外之舉對手沒有防備。
其次毛遂的做法為什么能成功?原因我猜想如下:
1、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毛遂自薦,是主動而為,這說明沒有足夠信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比那十九個門客,好像”抓壯丁“一樣要好得多。
2、誘之以利,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
首先脅之以威,”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于遂手。“,這就是威脅,大有跟當年曹沫威脅齊桓公一樣。最后逼得楚王說
謹奉社稷而以從
就是楚國的所有都聽你的使喚,毛遂還問了一句“從定乎?”,意思是說,盟約定下來嗎?
其次動之以情,其實這個最為重要,為什么呢?因為情感是低級的用智方式,一定情感占了上風,談判就成功一半了。毛遂就不斷激發楚王的情況,首先是疑惑,然后是恐懼,接著又被他的言辭打動。而且為了加重語氣,硬是把兩場戰役說成“一戰、二戰、三戰”
最后才是曉之以理,這是每一個縱橫家最擅長的,這個道理可以忽悠。
誘之以利在這個案例體現是隱藏的,就是毛遂說的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當然還有唇亡齒寒的道理,自不言說。
接著就是他為什么說這事是為了楚國,不是趙國?就是上文講的“利”,另外這在道義上防止楚國反悔。
最后毛遂對那十九個門客說的話,也透露了為什么沒有門客舉薦于他。
一個人得志之時的表現才表現一個人的真性情,毛遂的得意展現這個人鋒芒太露。一個人得意更應該謙虛。但是矛盾就在這里,按說毛遂的性格他怎么可能甘于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不被重視呢?所以《易經》有云: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毛遂在歷史上就這樣驚鴻一瞥,此外就無音訊。至于“毛遂自刎”之言乃妄人之言也,不足為信。
但是恰恰是這樣驚鴻一瞥的毛遂,才讓我們深思,他為什么后來沒有史載了呢?
上節我們講到平原君和毛遂游說楚王,事成歸來。
平原君回到趙國,自愧不如的說:”我不敢再相士了,我相士多達上千人,少也有幾百人,自以為不可能有遺漏之人,現在卻在毛先生這里栽了跟斗。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我不敢再相士了“,毛遂就成了上客。
我曾經想過,如果毛遂是信陵君的門客,他是否能勸諫魏王出兵呢?看來信陵君的三千門客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如果還記得孟嘗君,從秦國逃出來以后,孟嘗君的表現,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始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史記》壓根沒有記載孟嘗君的表現,其中深意可以知之。
這個時候,平原君返回了趙國,楚國派春申君來援助趙國,魏國的信陵君也矯詔來就趙國,但都還沒有到。
但是秦國還在猛烈攻打邯鄲。邯鄲慘到什么樣子呢?
炊骨易子而食
炊骨,就是用骨頭做燃料燒。易子而食,就是互相交換孩子吃。因為自己吃自己孩子不忍心。
易子而食在史書上史不絕書,除了易子而食,還有
父自食其子,人有爭其肉者,曰:“此吾子也,汝安得而食之”(父親吃自己兒子,別人來爭肉的,父親對他們說:”這是我的,你們怎么能吃呢“)出自《新五代史卷四十》
是時,城中倉廩空虛,饑民相殺而食,其夫婦、父子自相牽,就屠賣之,屠者刲剔如羊豕。(丈夫帶著妻子,父親帶著兒子來賣,就當成殺豬宰羊一樣,把人剔完后,掛出來賣)出自《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只要是戰亂和大饑荒,這種吃人的事情是很常見的。讀史書最害怕讀到這種場面,史書上短短幾個字后面就是上千條生命失去。
有個人叫李同(原名李談,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為尊者諱),就來勸諫平原君說:”你看看邯鄲城都成人間地獄了,而君上姬妾眾多,生活如此奢華,如果趙國被攻破你的一切化為烏有,相反如果趙國得以保全,這些東西難道沒有嗎?你應該讓夫人以下的人編入士卒,分工勞作,毀家紓難,來犒勞將士“
平原君一聽有道理啊,趕忙就遵從李同所言,得到敢死隊三千人,和秦軍作戰。這樣一來,平原君為了抗秦存趙,不惜余力,士氣就被激發出來,把秦軍打退三十里。正好楚國、魏國的軍隊趕到,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候。
李同在史書上就短短幾句話,但是其形象躍然紙上,為什么?歷代都有這種精神的人,戰國時代被秦所滅,秦也不過數十年就消亡,但是只有李同這樣的人才是歷史值得敬佩的人。
而一個戰士最光榮的死法就是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后漢書》
這正是: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所以平原君在這場邯鄲保衛戰里有三大功績
其一、聯絡信陵君
其二、親自游說楚王
其三、毀家紓難,抗秦存趙
虞卿想要憑借信陵君保存邯鄲的功勞給平原君請封。平原君因為聯絡信陵君,抗秦存趙,有功。公孫龍聽說了,這個公孫龍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家的一個學者,提出白馬非馬的詭辯。
晚上來見平原君說:”我聽說虞卿想要給你請封,有這事嗎?“,平原君說:”有啊“,公孫龍說:”君上,萬萬不可。你為什么能做趙國的宰相,不是因為你才能很行,就是因為你是趙國的王親國戚“,這話也夠實誠,這也可以看出平原君這個人大度。
”同樣道理,割東武城給你,不是因為你有功,而國人沒有功勞的緣故,是因為你是王親國戚。現在倒好,你授相印沒有推辭,割地不說自己沒有功勞,也自以為自己是王親國戚。現在信陵君保存了邯鄲城來請求封賞,這是憑借王親國戚的身份受封賞,卻用老百姓的身份來計算跟國家討價還價。這怎么能行呢?至于那個虞卿,兩頭都買好,你要是成功,他就像債主一樣討債,你要是失敗,他也會以虛名讓你感恩,君上千萬別聽他的“
其實這段話說平原君有沒有才能,這不重要。臣下有才能跟信陵君一樣,君主更頭疼。公孫龍說了幾句話很切中要害,就是
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
就是臣下憑借某樣東西(不一定是血緣),受到封賞,一回兩回還可以。多了,君主就會認為臣下是計功,這跟君主調價還價了。
這就是中國的保身哲學,《孟嘗君列傳》我們講過狡兔三窟,《魏公子列傳》我們講過”有可忘,有不可忘“都是這種哲學的衍生物。
基本上中國人選擇三條道
1、積極入世
2、消極避世
3、待時而動
所謂積極入世,”文死諫 武死戰“。所謂消極避世,甘心做一隱士。所謂待時而動,天下大亂,乘勢而起,國家建立,隱居山林,視乎君主好壞,去行事。
平原君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卒,子孫繼承平原君的位子,最后和趙國一起毀滅。戰國四公子,講到這里已經三位了,養士千人,國家卻不見富強,最后都是身死國滅,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平原君算是下場最好的,孟嘗君是無后,信陵君是沉迷于酒色,春申君死于李園。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到了鄒衍過趙國告訴平原君最高明的道理,才排斥公孫龍。
這個堅白之辯是什么意思呢?他說一看白石頭,視覺所能捕捉的概念是白,觸覺捕捉的概念是堅,這兩個概念是兩個概念。
這個在中國,自古及今就不重視哲學。公孫龍作為名家的學者,名家有很多很讓人驚訝的哲學觀點,比如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這些話跟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思想幾乎一模一樣,芝諾的思想由于古希臘哲學的進一步深解,產生了何為運動?何為靜止?何為時間?何為空間?的討論,最后竟然締造了牛頓的力學思想。相反中國,對于這種哲學討論戰國以后就幾乎沒有,只有魏晉時期玄學。
所以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只有技術。現代最前沿的科學都是做實驗,做的只能是一個個”思想實驗“。
所以戰國時期,這種哲學討論,確實不受歡迎,一直到現在,中國人普遍的哲學素養都很差。
而鄒衍所謂的大道理,無非是為統治服務的理論罷了。很難達到哲學思辯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