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了蘇軾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根據學生的預習提問和學路差別,用不同的方式推進了AB兩堂課。
A班同學的預習做得很好,很多同學在思維導圖中有有趣的圖文搭配,有高質量的問題和思考。
預習中高質量的問題:
可心:這首詞比較《江城子》有什么異同呢?
本慧:《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是火命,他一生中不是治水就是救旱,那么這次徐州救旱是他第幾次救旱呢?
夢菁:文中的敲門試問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形象呢?
艾琪:詞中的試問跟李清照的《如夢令》的“試問”相同嗎?
對于預習中問題的反饋和推進
(在起立問好后)你們現在越來越會做思維導圖了,在今天的預習作業中,高質量問題的旁邊我打了個小五角星,請有這個符號的同學來分享你的好問題。
夢菁:文中的敲門試問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形象呢?我的理解是體現了他平易近人的形象。
為什么說他平易近人?我們會不會說夢菁平易近人?
1因為他當時是徐州的知州,是官員,所以用平易近人。
這幾個字怎么體現了平易近人呢?我們可以用換詞的方法來煉字,說來試一試
1可以換成推門試問嗎?
1可以換成踹門試問嗎?
都踹門了,還用試問啊?
1可以換成踹門逼問嗎?
1踹門逼問完全是《石壕吏》的官吏的野蠻粗暴,推門的程度輕點,但畢竟還是百姓的家貿然推門進入也不合適。敲門就有小心慎重的感覺在里面,一個知州這么做,他謙和平易近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你非常會推敲,重點分析了敲門,那么對試問誰有問題?
艾琪:詞中的試問跟李清照的《如夢令》的“試問”相同嗎?
好問題,能夠聯系其他作品來提問和分析了。
1不同吧,李詞試問是自己心中有答案了,但還是有其他期待。這首是真不知道農民家有沒有人。
那他根據什么推斷可能家里沒人呢?
1家里人可能都去干農活了。
1因為這首詞寫于蘇軾在徐州當官時,干旱求雨得雨后,去謝雨得途中。尤其雨天是耕種的好時節。
你聯系了背景來讀詞,非常好。剛剛說到謝雨途中,在途中作者處境如何?
1酒困,人困,路長,日高
由此我們可見作者除了謙和平易近人的形象,還有?
1愛護百姓,不辭辛勞。
在這首小詞里,蘇軾是愛護百姓,不辭辛勞謙和平易近人的形象,有同學結合學過的蘇軾作品進行了比較提問,我們來聽聽。
可心:這首詞比較《江城子》有什么異同呢?我的理解是,江城子是他三十多歲寫的,所以寫出了他的狂放不羈,而這首是四十多歲寫的,感覺性情好了很多。
艾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這兩首詞寫的年齡差距就幾年,這個區別不是年齡導致的。
賀信:寫兩首詞時作者都是在擔任父母官。
朱:當時國家的處境不同,江時在西夏入侵,作者關注的是抗擊敵國,一身豪氣。這首關注的對象是老百姓,求雨有得所以滿懷喜悅,性情和形象自然不一樣。
有意思,剛剛說到作者在整首詞里有喜悅的心情。那么上片怎么體現這種心情的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上片寫了三個情境,請同學們把它們用散文的語言,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畫面和情境描繪出來。
5分鐘寫作。
在文學創作上,我們年級有不少才子和佳人,有個同學每次考試作文分數都很高,她是二班的佳人,我們請她讀一讀自己的作品。
同學請史涵琪讀作品。隨著她讀,贊嘆聲不止。
接下來我們聽聽一班的才子讀讀他的作品。
同學請一班周子健。聽了史的作品,他很不好意思,說自己寫得不好請同學幫忙讀。隨著他讀,大家嘖嘖稱贊。
我們來夸夸他們。
1寫得特別美
哪里美?
1特別有意境,子健的棗花和衣領的顏色等有色彩美。史涵琪的有鏡頭感,給作者設計了路線。
除了色彩美,詞中還有什么美?比如簌簌
1聲音美。繅車的響聲。賣黃瓜的聲音等。
在作者描繪的這充滿色彩和聲音美的情境中我們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
1得雨的喜悅心情。
有位同學通過自己的繪畫作品描繪了這種美我們來看看。
投影毛卿的小圖,同學很驚嘆。
小結:今天通過同學的好問題,我們分析了作者的情感和形象,在分析中用到了知人論世,換詞練字,聯系比較,和擴寫改寫等方法。我們在以后的詩詞學習中可以運用。
在預習中,有同學提了個問題:浣溪沙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讓我很頭疼。
1浣溪沙是詞牌名,決定一首詞的格式,所有特備意思。
那么我們可以給它寫取個什么題目呢?
1求雨,謝雨
各有各的道理,B班同學取得是喜雨。
1B班那個同學取得,這么有才。
教后反思
這節課我上得跟蘇軾一樣喜悅,學生課堂表現特別好,參與度特別高。預習有質量,課堂得追問和生成也特別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
(用時100分)
小結:剛才我們
B班是第一節課,起立問好時先是五分鐘的問答時間。
同學們通過預習對這首詞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這首是蘇軾在徐州當官時謝雨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