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視導讀:B站仿佛成為紀錄片的一個福祉,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后有《尋找手藝》,那些或在電視臺播出反響平平,亦或是被電視臺拒之門外的紀錄片,不少都在B站得到了“重生”。
最近又有一部紀錄片在B站上走紅了。這部由三個紀錄片外行組成的攝制組所拍攝的紀錄片,就連導演都“吐槽”土得掉渣的紀錄片,就這么“意外”的在B站上躥紅了。
雖然不少媒體都在強調突出這部紀錄片“被13家電視臺拒絕,卻在B站大火”的事實,然而在觀看過整部紀錄片后,小編則發(fā)現(xiàn),這部制作并不精美的紀錄片之所以能在B站上走紅,更多的是因為其自身“氣質”與B站十分吻合。
自帶“吐槽”技能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國》那般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旁白及對話,也不同于大多數(shù)紀錄片旁白那樣字正腔圓、聲音渾厚的廣播腔,《尋找手藝》的旁白則是由導演親自上陣,帶著一股“有味道”的口音便開始了全程畫面解說外加“吐槽”。
沒錯,就是吐槽?!秾ふ沂炙嚒返呐园拙拖褚粭l官方彈幕,時不時的吐槽一下隊友。
吐槽一下自己。
除此之外,畫風易于常人的旁白與內容構造也成為觀眾邊看邊吐槽的一大樂趣。
比如被網(wǎng)友吐槽“蹭車治鼻炎”的前攝影師小蔣。
亦或者是喜歡拍風的現(xiàn)任攝影師兼司機何思庚。
而從以往在B站上看到的紀錄片的彈幕風格來看,大多畫風則是是“哇”“給跪”之類的感嘆詞,到了《尋找手藝》這里風格便成了“23333”“hhhhhh”這些仿佛能聽見鬼畜笑聲的彈幕。不得不說,這么一部“畫風”清奇的紀錄片,只有B站敢播,也只有在B站上播才能有如今這般“效果”。
為“情懷”買單
從這幾年由B站上引發(fā)觀看浪潮的影片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大圣歸來》所傳遞出的國漫復興的希望,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工匠的堅守與傳承,刨去影片種類與質量的高低,能在B站上形成一定播放浪潮的影片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情懷,恰恰B站的觀眾樂意為這份“情懷”買單。
而在《尋找手藝》紀錄片中,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用買房子的錢,買了一臺舊的攝像機,三個外行人組成的攝制組;還是那199名安靜且專注的去做一件事的手藝人,其傳遞出對夢想的執(zhí)著以及對傳統(tǒng)技藝的堅守,皆是最容易觸動B站用戶內心的要素。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當?shù)谒募弊逶旒埓髬屧阽R頭里咕噥:“這次我們的照片和名字就到北京了,只是名字到北京也好啊”的時候,屏幕里馬上就出現(xiàn)了一條回答彈幕“請放心,已到北京”,3秒后,一條接一條的彈幕鋪滿了整個屏幕:“請放心,已到深圳”“已到上?!薄耙训剿拇ā薄耙训絺惗亍薄?/p>
導演張景曾經(jīng)評價這部紀錄片:“當你喝慣了可樂、咖啡、啤酒、濃茶,突然給你一杯白開水,你可能會不習慣,或者拒絕。但是,當你一旦接受,你會發(fā)現(xiàn),它才是你最需要的?!?/p>
我們不缺會做事的人,但我們太缺真誠做事的人?!凹佟钡臇|西看多了,“真”便顯的更加難能可貴。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雖然制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于在視頻網(wǎng)站獲得成功播映后,旅游衛(wèi)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fā)行公司聯(lián)系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
一切看起來,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張景卻說“我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這部片子到底是好是壞。但不管怎樣,我還要繼續(xù)拍第二部,只要這些人還在,我就會繼續(xù)拍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