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月讀書三本:
1,《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
2,《死屋》【英 】丹尼爾·比爾
3,《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2,《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英 】丹尼爾·比爾
這里才是自己特殊的、無比丑惡的世界;這里有自己特殊的規章制度,自己的服裝,自己的風尚和習慣,以及毫無生氣的死屋,這樣的生活是別出所沒有的,人也是很特別的人。我要描寫的就是這特殊的一角。
——費奧多爾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記》(1862)
關于俄國流放制度,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同一片土地下后來的相似的事情——gulage群島,卻大家都有耳聞。大家可能對gulage本能的抵觸,抗拒,否定。但是為什么這種事會發生?看過了這個俄國十九世紀的流放制度介紹,才發現對于人的公民權的否定后,人所能遭遇到的處境,是多么的相似,以及悲慘,無盡無盡的悲慘。
行政流放 18世紀為使俄國在西伯利亞不斷發展的刑罰工廠面臨的長期的勞動力短缺得到解決,政府試圖向帝國各地的一系列社會機構授予行政流放的權力。
1736年,工廠、礦山和巖煉廠的私人所有者及國有工廠的經理獲得了流放"表現不當的工人"的權力。1760年,參政院頒布了一項法令,允許地主和修道院將他們的農奴交給國家。
行政流放也使得農奴主可以擺脫那些不順從、不中用或者僅僅是自己不喜歡的農奴。農民社區時常和農奴主勾結,對殘疾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實行行政流放。
一條1763年的法令使這些社區能夠行政流放本社區的成員,即使他們的罪行未被證實,而僅僅是有犯罪嫌疑。由于缺乏足夠的農村警力,沙皇政府依靠這些下放的懲罰行動起來維持俄國歐洲部分的法律和秩序。
至1900年,為了整個帝國的近9000萬高度分散的鄉村人口,政府只配備了1600名治安官和6900名警佐。由于沙皇政府無法委托自己的機構來維護法律,政府便將調查罪犯活動、逮捕作惡者和定罪的法律責任移交給了多個社區、行會和機構。一些不幸的人被草率地宣判有罪,然后被交付當局以流放西伯利亞。
——《流放制度的起源》
大部分罪犯是從遙遠的俄國歐洲部分省份走到指定地點的,這段路途要花費2年時間。但是,如果他們在途中生病并接受治療,路程則可能耗費多達3年時間。
由于無法把少數幾名女性和大批男性分開運送,激情、欲望和嫉妒在流放隊伍中嚴重滋生、并且可能會引發暴力行動……
此外,押送兵自己常常是比那些罪犯還要過分的性侵者,他們輕而易舉地侵犯女性罪犯的名譽和尊嚴。很多押送兵把罪犯的性服務當作自己工作的額外津貼之一,并利用這些額外津貼來買賣女性的身體。
與之相比,為了走完圣彼得堡和聶爾琴斯克之間的七千千米罪犯會經過多達一百個運送指揮部。每個指揮部都配備有士兵和軍官。如果這些官兵愿意,他們可以幾乎免費地無視、劫掠和虐待罪犯,然后讓罪犯前往下一個運送指揮部。
罪犯協會,它的主要功能是團結起來,對抗當局的侵害。但當局也還依靠其信譽來管理流放隊伍。罪犯協會的另一個主要職責是督促執行協會成員之間訂立的契約。從完全屬于財務方面的契約到非常個人的契約都有。
罪犯交換姓名。不同姓名會有不同流放目的地和不同刑期。而押送的警衛不看重臉,而是靠核對名字,來確保數字正確。——《界標》
十二月黨人按要求排列成隊,然后一個接一個地被逮到一個噼啪作響的火盆前。他們的判決依次被宣讀出來:被褫奪公民權,并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的礦山服苦役。他們的肩章被人從肩膀上扯了下來,連同他們的 軍大衣一起被拋至火中。每個軍官都被要求跪下,然后一名行刑者拿出一把劍刃中部被特意銼薄的劍,在軍官的頭上將劍折斷。隨后,這些囚犯換上發放給罪犯的粗糙灰色囚服,被宣判"公民權死亡"。這個儀式標志著他們被逐出了俄國社會,并且重申被他們觸犯的法律的神圣性。法律上的思維你噶也使得這些人不再是沙皇的合法臣民,使得他們"喪失了其地位帶來的所有權利和特權"。
這兩個婦女開始用自己的名字但代表丈夫寫信給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朋友和家人,這打破了自從十二月黨人來到布拉格達茨克以后圍繞著他們的消息沉寂。家人呢了解到流放者的所在地后,立即給他們寄來信件、包裹和錢。在這兩名婦女的幫助下,當局開始對這些犯人做出種種讓步。沃爾孔斯基和特魯別茨克伊獲準在妻子租住的小屋與妻子見面。十二月黨人可以在休息日在布拉格達茨克周圍的鄉村散步。
礦工日夜輪班工作,一班12小時。許多礦工一直生活在黑暗當中,在一年的好幾個月,他們在離 日出還有幾個小時的清晨進入礦井,夜幕降臨很久以后才離開。
——《聶爾琴斯克的礦山》
薩哈林島
契訶夫注意到,每到一個女人到達薩哈林后,她的"人格尊嚴—女性身份和謙虛品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顧及;這似乎意味著,所有這一切都被她的恥辱排擠出去了,或者說在她沿著監獄和休息站跋涉到西伯利亞的途中,她失去了它們"。甚至是那些追隨丈夫的無辜婦女也沒有免于這一命運。婦女本應在流放途中與男人分開進行,但這項規定繼續被無視,它們常常整晚與一群冷酷無情的罪犯關在一起。流放者的妻子有時會被流放隊伍中的罪犯強奸,或者被自己的丈夫送出去,以換取金錢、伏特加或人身保護。
而到了定居點,女性罪犯也都被非人對待。契訶夫明白,被定罪的婦女以農業勞工的身份被分配給了薩哈林島上的定居流放者,"但這只是一個避開禁止不道德行為和通奸行為的法律的幌子",因為她們實際上是非法的妻子……在四到六個月的時間里,大多數婦女的意志會因為跟自己被指定的定居者一起生活而被摧毀。們起初是不情愿的妓女,但很多人最終成了冷酷的專業妓女。一些定居者會快速花掉女性流放者帶到薩哈林島的錢或物品,然后逼迫她去賣淫,而且經常是用拳頭逼迫。
即使她婦女在沒有正視婚姻關系的情況下經過了很多男人的手。一個女人和一個定居者一起生活了三年,給他生了兩個孩子。當這個男人決定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時,他只是把她交給了另一個男人:"我有一個女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留下她。"
許多父母都忙于販賣自己的子女。弗拉索夫注意到,到達薩哈林島的母親已經因為前往該島的旅程而變得非常墮落,她們愿意出賣自己的孩子來換取"一夸脫酒"。
對于薩哈林島上的母親來說,孩子常常只不過是"又一張需要吃飯的嘴。"契訶夫觀察到:每個新生兒的誕生都不會得到家庭成員的熱烈歡迎。他們不會在搖籃邊哼唱搖籃曲,而只會說出不祥的悲嘆。父母會說,沒有什么食物可以喂養孩子,孩子在薩哈林島上永遠學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仁慈的上帝盡快把他們帶走,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薩哈林島 》
政府官員和越來越多的公眾意識到,農民和商人社區行政流放自己的成員—被認定有"不道德行為"的人—的權利可隨意使用,1882年至1898年間,流放到西伯利亞定居點的14。8萬人中有一半以上是行政流放者,絕大多數人(94%)是被自己的社區放逐的。
主人公聶赫留多夫發現流放制度:
“都是一些精心發明的機構,為的是制造嚴重到極點,在其他環境中不可能這樣嚴重的腐化和罪惡,然后把這種嚴重的腐化和罪惡大規模地散布到全民中去。”“就好像布置過一種任務:要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盡可能多腐蝕一些人”。聶赫留多夫觀察監獄里和旅站上的情形,不禁這樣想到。年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遭到最嚴重的腐蝕,等到他們完全敗壞了,就把他們放出來,讓他們把他們在監獄里學到的敗壞行徑傳播到全民中去。
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俄國人如今(1900年左右)把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看做一段野蠻歷史留下的令人尷尬的殘余,也是俄國落后于其歐洲鄰國的證據。
到20 世紀初,這樣的觀點已經成為受教育階層的共識。自由主義者譴責個人呢權利遭濫用;保守主義者譴責流放家庭的道德墮落和性墮落。
改革(1900年改革 )
國家無法剝奪農民實施放逐的庭外權力,因為國家不能提供任何可行的替代品:在帝國廣闊的領土上警力保護不足,人口分散,法律實施偏遠的地區在很長的時期內無法抵達,許多罪犯因此逃脫了應受的懲罰。
國家根本無力妥善管理自己的農村人口,因此不得不堅持使用它在1899年就成承認過其"有害且沒有任何司法基礎"的懲罰制度。
——《收縮的大陸》
布爾什維克黨人沒有從沙皇那里繼承一個運作良好的刑罰制度,但他們確實繼承了一套非常相似的現實困境:如何從廣袤寒冷的泰加林和凍原地帶中開采大量有價值的礦產資源,以及如何遏制蘇維埃國家內的犯罪和顛覆活動。
——以上都是書摘。某貴有些偷懶。為什么讀這本書,可能是19年新出版的,也是大部頭的書,需要挑戰一下,加上題材比較陌生,適合學習。不過也是因為一部厚厚的書,內容太多。需要很多的說明,才能讓很多沒有印象的事實一件一件顯示出基本的輪廓。沒有想到在西伯利亞,我們國家臨近的地方,會有這樣子驚心動魄凄慘無人道的罪惡在一直發生。所以后來蘇聯時期的gulage,可能就是在繼承一種懲罰形式,并加以改進。也看出來俄國落后西歐的一直是在文明,即使能勝仗。
其實更多的思考,在于這種種事情的發生,還是法律是不是真的,可以實施的法律。如果不是的話,那么執行者就會選擇性,無力控制。繼而引發自然法則的盛行,路西法效應展現的,以及監獄內有隱藏的力量在維持秩序,但是規則是什么?可能就不是從人的角度來看,而是利己與無限的作惡想法。如果是掌控者,沒有約束(或者權力運行無法控制),那么各種無底線的行為就會出現。那些可憐的男女老幼,就被從文明有序的歐洲部分拋到無序野蠻的西伯利亞荒原里,任由宰割。
所以讀完比較沉重,也希望文明還是在進步,而不是倒退。也希望不要那么亂的世道,讓人無處為家。
3,《復活》列夫 ?托爾斯泰
讀這本書,是因為第二本《死屋》里面有提到。也就是《復活》里面后半截會有提到流放罪犯的生活。也因為這是一本經典,再度閱讀可以有更多有價值給自己深切體會的東西。
"可我們是怎么辦的呀?我們雖然明明知道還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人在外面游蕩,卻抓住這樣一個偶然落到我們手里來的小伙子,把他關進監牢,讓他處在無所事事的環境里,或者讓他從事有害健康而無意義的勞動,使他終日接觸一些跟他一樣無以為生因而走了歧路的人,然后由國庫出錢讓他從莫斯科省流放到伊爾庫斯克省,進入最腐敗的人群中"
——在陪審一個偷腳墊的小伙子時,主人公這樣感嘆。這里其實是控制力的問題。國jia權力一是無法掌控全社會,選擇性執法。二是選擇性執法,就會有隨機性,無法按照規則來執法。這一過程就充滿了不正確。
“通常都認為,盜賊、兇手、奸細、妓女會承認自己的行當很壞,必定會感到羞恥。事實完全相反。不論是由于命運安排還是自己造孽而進入某種行當的人們,不管這種行當多么為人所不齒,他們都要對人生的各個方面養成相應的觀點,有了這樣的觀點他們就覺得自己的行當是好的和正當的了。為了保持這樣的觀點,他們本能地依附某一方面的人,這方面的人承認他們養成的有關人生和他們在生活中的地位的觀念。”
——主人公在法庭上思考那些有悖于社會道德的人為什么還那么坦然表現呢?這可能是一種自我肯定,為了自我心安理得去做心理建設。那為什么如此?人都有自我的認同,自己的道德在行使。
“那么他們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呀?”涅赫柳多夫一再這樣問自己,卻總是找不到答案。
涅赫柳多夫對監獄里和旅站上的情形進一步了解之后就看出來,在犯人中間日益發展的惡習,如酗酒、賭博、殘暴行為以及囚犯們所干的一切犯罪的事情,乃至人吃人的事,都不是偶然現象,也不像是那些麻木不仁的學者為迎合政府心意而解釋的那樣,是什么退化、犯罪型、畸形發展的表現,而是一些人可以懲治另外一些人這種謬論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是的,不負責任的放任罪犯在一起,而不去管理。那么會引發各種更大的犯罪。而那些主導這一切的人知道,但卻視而不見。只圖自己的生活環境不受打擾。
《復活》這本書現在讀來很受震撼,雖然主要描寫一個地主貴族青年在慢慢覺醒,試圖通過解救一個因為他而墮落的女子,來救贖自己的故事。但其中很多描述是刻骨的,內心思想也是深刻的,不能說沒有到最徹底的思想改變,就否定其改變的意義。而那些流放犯人其實正如《死屋》描述的各種生活困苦沒有人權,但更大的是在被流放途中見識各種罪惡后,自己也逐漸拋棄人倫底線,同化為一個無底線作惡的人,這種人刑滿被放出來在西伯利亞后,整個西伯利亞可能道德水準就在非常低的水平上。這段歷史很讓人吃驚和心有不安。
不過猶如文明的進程是曲折的,我們認識前人的真實生活也是一個不斷否定改寫的過程。還是希望社會多向正向發展。都是一個地球村的村民,同理心在的,而人間的苦難經歷終有價值,換來更多的人不受苦難。
2020年希望小伙伴們可以更多的收獲讀書的快樂,更多分享與快樂。真實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