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何在是享譽南華朝的丹青畫家,猶以荷花最為漂亮。第一次見到沈清,她穿著一襲粉白色的簡單衣裙,仿佛從荷塘里走出來一般。他說:“姑娘,你真是如蓮一般的女子。”之后,何在以一幅夜蓮圖和一對前朝宇國出產的潤寒玉耳墜為聘,求娶沈清。
成親后,何在與沈清相扶相依。
沈清出身于書香門第,是當時梅花小楷寫得最好的女子。婚后何在的每一幅畫都有沈清的題字。世人都說,何在的丹青,沈清的行楷,可謂是天作之合,若能得上一幅何氏夫妻的作品,那是可以當作傳家寶的。
神仙鴛鴦的愛情,注定不能長存于俗世。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昱兒因病死去,沈清悲傷過度導致身體漸弱,生小女兒旻兒時難產死去。何在獨自把旻兒撫養長大,不再續娶,以賣畫為生,支撐生活尚可,只是筆力再不復從前那般靈動,所畫的荷花美則美矣,但都沒有了荷葉,更沒有了愛妻的字相配,顯得孤獨萬分。
何在于死前的一個月,作了一幅名為《清荷》的畫,全紙只有一枝荷花,靈秀之氣再現,是真正的大家之作,甚至是他此生最好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荷葉。他自己題了一行字:“清荷,乙未年十月廿八,思亡妻,入骨。”他之前只作畫,很少寫字,他這寥寥幾筆,和沈清的筆跡有八分相似。
許是《清荷》耗光了這位天才畫家最后的精力,那年的十一月中旬,何在在女兒女婿的陪伴下離開人世,去尋找永生在他夢里的,從荷塘中裊裊走來的那個女子。
千百年后,歷史學家在南華朝著名女書畫家何旻的私札里考證到,何在臨終說的最后一句話是:“若你見清荷,請添一縷碧。”何旻批注道:“家嚴對家慈,情深意切。”我們可以明白,這句話是何在想對愛妻沈清說的,他想告訴她,若有來生,你見到我所畫的這幅沒有荷葉的《清荷》,請你為它添上荷葉。
后世,沈清是藝術學院專攻國畫的學生。一次寫生活動,她在展覽廳里見到了那幅《清荷》,大喜大悲。然后她查找資料得知,《清荷》正藏于她所身在的這座城市的美術館,展覽后就放回了。那幅令人的驚艷的畫作被放在玻璃柜中。
她是帶著記憶轉世的人,她一直在尋找那幅名為《清荷》的丹青,一直在尋找那個叫做何在的人。
何在,何在?
沈清幾乎一有時間就會走進那家美術館,站在那幅畫前,久久不忍離去。她與《清荷》,相隔的何止是一塊清透的玻璃,更是數不盡的年華。她只得在自己的右手拇指上涂上荷綠色的指甲油,將手指放在那枝荷花本該有荷葉的那一處,仿佛自己已經添上了那一筆荷葉。
半年后,沈清得知有人出高價買下《清荷》,十分傷悲,提出要與此人相見。
總有一個人,他會站在轉角處,等待與你眼神接觸的一剎那,然后,前世的情緣就會沖破時光的桎梏,驟然奔涌到你的面前,奔涌到,你們兩人之間。
見到他的第一眼,沈清就知道他是誰。
他亦然。
她眼含熱淚地走過去:“先生,請問,您叫什么名字?”
他笑著張開雙臂:“姑娘,你真是如蓮一般的女子。”
如蓮一般,堅韌又嬌弱的女子。
我等你,等了好多年,等到那片清荷,開了又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