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到來,全球制造業將受到顛覆性影響,產業變革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同時,國際貿易摩擦及制造業“雙向擠壓”等外部壓力、依靠“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難以為繼、土地環境資源日益短缺惡化則成為現有產業升級的嚴峻考驗。在機遇和挑戰之下,可持續發展是最終目標,而創新驅動則是其中的關鍵。那么,創新的內涵與形成要素是什么?創新的空間需要如何構建?產業集群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注釋1),如何助力區域創新發展?王輯慈教授去年再版的《創新的空間——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科學出版社,2019年)就是對上述等問題的回答。
王輯慈教授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退休教授,深耕于產業集聚研究領域三十余年,并發表了多部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著作以及中英文論文200余篇。她的研究具有國際視野,又扎根于現實,具有不斷深入的精神和連貫性,對學術界以及政策實踐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她學工業地理學出身,早期發表的《現代工業地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成為當時工業地理學領域國際化高水平的教材[1],接著在國內1980s開始興起開發區熱時,她將新產業區理論引入中國,在與魏心鎮老師的合著《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中發表了國內較早關于科學園區的研究,探討什么樣的空間可以發展為新產業空間,并開始關注科學園區的創新及其網絡問題。接著她依托在加拿大對其新產業區的研究及對國外文獻的綜述,嘗試用國外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結合在國內產業集聚區的大量調研,完成了引用率極高的初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此書發表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在全球化強大的發展機遇之下為各地提供了發展道路的參考,引發了學界、政界對產業集群理論的巨大關注。在國家呼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背景下,《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探索》(科學出版社,2010年)在初版《創新的空間》的基礎之上開始反思集群理論,破除關于集群的神話,提出超越集群思維定勢的八大主張。《創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科學出版社,2016年)則是作者在退休5年之際對其持續學術探索的結晶與研究心路歷程的回顧。從打造集群到超越集群再到創新集群,時隔二十年再版的這本《創新的空間——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科學出版社,2019年)對初版進行了研究成果和案例的更新,對當今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