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時,也看看足球和籃球,慢慢發現,一個好的團隊,相互之間是包容的。比如皇馬的C羅,當隊友傳球不好,自己拿不到的時候,見到最多的是他向隊友豎起大拇指,或者雙手舉到頭頂為隊友鼓掌。再比如,NBA騎士隊的詹姆斯,很少有抱怨隊友的舉止,隊友傳球不好,自己接不到,首先用手指自己,向隊友表明傳得很好,只是自己沒做好。
? ? 相反,一些處在中下游的球隊,常常看到的是相互之間的埋怨、指責,甚至是發生口角、賽后賭氣互噴,不知道是由于球隊成績不好帶來的負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致使球隊成績不好,或者是一個惡性循環?
? ? 更喜歡看女排的比賽,不僅僅是成績和顏值,而是看她們在場上的相互鼓勵,某個隊員打不好,全隊一起為她加油,打得好全隊一起慶祝。這盡管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式,各個國家的女排都是如此,但相信,在這樣的團隊中,每個人的心情必然是愉悅的。
? ? 平日里也喜歡打球,來來回回也走了好些個場地,遇到不少的隊伍,無論在打球過程中,還是在旁邊觀戰,聽得最多的還是批評的聲音,于我自身的感受,聽到批評,往往在觸球的瞬間,會有個心理活動,想著剛才批評的話語,想著調整自己的手型,這一想,手就不聽使喚了,出球更差。由于批評,有可能帶來相互的口角,且不說影響到水平的發揮,至少在打球過程中,心情不會是愉悅的。
? ? 自小而大到老,因為不夠優秀,我印象中父母沒夸過我,在學校里,老師也基本沒夸過,在單位里工作,除了些個客氣話,也沒怎么聽到有夸獎的聲音飄出。就像孔子所說:“到了四十歲,還被人不斷地批評厭惡,這輩子就算完了。”
? ? 但回想我人生的轉機,卻是在中學班主任偷懶中達成的,一次期末,學生手冊上并沒有一分為二的慣常評語,班主任只是草草寫了三個大字:有進步。這三個字,好像是我得到的唯一的一次夸獎,結果就成了動力,于是,就不斷地使自己進步,不斷地使自己“日日新”,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 ? 中國的教育,似乎只有批評,中國人習慣于表達批評與憤怒,卻很少去表達肯定和贊賞,不信的話,現在可以試試夸一個人,看自己是否覺得別扭?
? ?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批評還是夸獎能讓人進步?如果有標準答案的話,只能是:不一定。
? ? 有的人,會因為批評而“賭氣”,奮發圖強,進而成為精英,走向成功。但更多的人,卻是在批評的陰影下,縛手縛腳,失掉個性,進而喪失信心,變得碌碌無為。有的人,則會因為夸獎而飄飄然,言行舉止,似乎天下獨尊;但更多的人,則會因為夸獎使自己不斷完善,而不斷進步。
? ? 批評和夸獎,并無固定的利弊,但,就中國的環境來說,夸獎勝于批評。
? ? 上課時偶爾夸一個后進生,會發現他在之后的上課變得規規矩矩了,甚至還主動背書了,但這法子不是都有用,去年到今年,也只有一個學生有如此轉變——盡管平日也夸了不少學生。
? ? 打球時對隊友豎個大拇指,或說一句“打得好!”會發現他整個晚上打球都很活躍,四處出擊,臉上總是都帶著意氣風發的神采,飛揚著。
? ? 再說到朋友之間,雖說能做個諍友不錯,但諍友不是只看到朋友的不足,變成為了“諍友”而“諍”,反而變成打壓了。
? ? 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 如何“輔仁”,自不是打擊信心,整日說朋友說這不行,那不是。而是相互提攜,共同提高。
? ? 王陽明先生說:“大凡朋友,應該少一些指責、批評、抨擊,多一些開導鼓勵勸勉才好。”
? ? 若總是指責,非但無助,反而讓朋友不知所措,才有的一點志氣,才有的一點信心,在批評的利刃下就被切割得蕩然無存了。
? ? 對待朋友,《尚書》中的<秦誓>篇倒可以借鑒:
? ? “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 ? 翻譯過來,說的是:“如果有一個官員,誠實專一而沒有別的技能,他的胸懷寬廣而能容人。別人有能力,好象自己的一樣。別人美好明哲,他的心里喜歡他,又超過了他口頭的稱道。這樣能夠容人,用來保護我的子孫眾民,也或許有利啊!”
? ? “別人有能力,就妒忌,就厭惡。別人美好明哲,卻阻撓使他不能通向君主。這樣不能寬容人,用來也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眾民,也很危險啊!”
? ? 雖然這里說的是臣工、官員,但用在個人修養和朋友相處中也一樣:做人,要寬容不嫉賢妒能。別人有的本事,就像自己有的一樣,感到高興,別人一心向上,就像自己一心向上一樣,更應該高興。眼中始終看到別人的優點,始終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常常如此,那么,離圣人也就不遠了。
(向雄讀《論語》之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