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探討題目給出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類比:
房子確實是主要用磚頭建造的,但,僅僅一堆磚頭擺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房子。
同樣的道理:
資本確實是主要由錢構成的,但,僅僅一堆錢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資本。
所以,“有錢”和“有資本”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那么,“資金”和“資本”的區別究竟在哪里,“資金”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成為“資本”呢?
1.有效資本三要素:
錢頂多可以算作資金,而它要成為有效的資本,至少要考慮如下3個要素:
(1)資金的金額
資金的金額很重要,100元是不可能被稱為“資本”的,因為太小了。
(2)資金的使用時限
即能夠使用這筆足夠大金額的資金多長時間。一筆足夠大的資金,使用1天、1個月、1年、2年、10年甚至永遠,其意義都是不一樣的。在不同時間內,資金的威力有著天壤之別。
比如1988年以360萬元投資萬科的劉元生,當時投資的360萬股萬科股票到2016年6月27日,資產賬面財富大約為27億元人民幣。這不僅因為360萬元在1988年是一筆大金額的資金,更為關鍵的是,這筆錢對劉元生來說是無須挪用的錢——這樣的錢才算得上資本。
(3)資金背后的智慧
同樣的錢,在不同人的手里會發揮不一樣的威力。
有個殘酷的事實:大多數人其實不配站在資本之后。
2.如何習得“站在資本之后”的實力?
好消息是:雖然不容易,但“站在資本之后”的實力是可以習得的。習得的方法是從各個維度(金額、時限、智慧)逐步循環突破。
(1)要突破的第一個維度
要突破的第一個維度其實不是金額(這是讓絕大多數人止步不前的最大陷阱)。
其實,投資的重點并不在于盈虧絕對值,而在于盈虧比例——這一點格外重要,要看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在同樣的投資環境里,用1萬元作為本金盈利50%和用10萬元作為本金盈利15%,前者的成績優于后者,或者用稍微專業一點的說法:前者的資金效率高于后者。
把焦點放在盈虧比例(相對值)上,而不是本金或者盈虧金額(絕對值)上,是90%以上的投資者終生都沒能學會的東西。
在今天的股票市場,其實只要有幾千元就可以開始投資了,而幾千元是絕大多數人都能擁有的。他們知識不知道,也沒想到:相對來看,本金金額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盈虧比例。(很多人對資本的基本看法是膚淺的。)
(2)要突破的第二個維度
要突破的第二個維度,也是最重要的維度是:
能不能給自己的投資款“判無期徒刑”。
大多數人并沒有清醒的意識到這個事實:
2/3以上的人若丟失了自己年收入的10%……
1/2以上的人若丟失了自己年收入的20%……
其實都一樣——根本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這個最重要的突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說穿了,這也是一個觀念上的問題而已。這是最重要的觀念,也是最重要的鐵律:
不能心平氣和地被“判無期徒刑”的資金,就別假裝資本混跡江湖了。
(3)要突破的第三個維度
第二個維度的突破之所以最重要,是因為第三個維度的突破幾乎是與它并發的:
投資的知識、經驗、智慧,幾乎只能從實戰中獲得,書上寫的、牛人講的都跟你沒關系——那些東西不僅要在你骨子里生根、發芽且不夭折,還要等上很久,才會茁壯甚至茂盛地生長。
這個漫長過程不可或缺,不是憑聰明就可以跨越地,也和智商沒有關系。
在最大的投資市場——股市里,80%的投資者是虧錢的。若總結一下,提煉出最根本的原因,真的只有一個:他們其實不配被稱為“投資者”。問題的而關鍵不在于金額不夠,而在于投資時限太過隨意。
你最終會發現,能給自己的資金“判無期徒刑”的人,實際上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智慧,所以他們有資格“站在資本之后”。而最初那個“給自己的資金判無期徒刑”的行為,已經為他們日后養成“長期深入地思考未來”的能力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這就是你要習得的智慧:掙扎著學會分清“很想要卻不能夠”與“可以卻不一定要”之間的巨大區別。你可以給你的資金“判無期徒刑”卻選擇兩年知乎結束它的“刑期”,和你其實沒辦法給你的資金“判無期徒刑”卻選擇也在兩年后結束它的“刑期”,即便結果一樣,其中也是有巨大差異的。這個差異甚至達到影響你的大腦的工作方式,而不僅僅是影響你的思考質量那么簡單。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么“借錢投資”在大多數情況下勝算渺茫了吧?
金額甚至算不上“太小”(其實是負數)。
時限總是不夠長,反正不能給它“判無期徒刑”。
若連以上兩個問題都想不到,那真的不配“站在資本之后”。
更別說有些人癡迷于做更危險的事——借錢賭博。
我找到了捷徑,可已經身不在起點。——李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