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朋友小新的媽媽糖尿病住院了,小新給父母買了阿爾發的降糖麥片及豆奶粉、餅干等,想著他們早上可以沖沖就吃了,省去老人出去買早飯的麻煩,但是不知道爸爸媽媽是否能接受這樣的早餐。
父母一直心疼錢,不舍得吃好的,甚至為了省錢連藥都想斷掉。每次買了東西總是嫌這嫌那,你不知道她是真的嫌東西的味道不好,或者吃藥真的就有那么大的不良反映,還是他們覺得貴不舍得吃而找的借口。
她說:是不是真的就是我生活的簡單還是因為我本身就沒有過多的用心呢,人與人之間包括父母子女之間如果靠互相猜來猜去的生活,是不是滿疲憊的呢?
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濟的進步。老人們其實也一直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相比較,加之現在社會的現實,老人家也不可避免自然而然,面對現實物質化有了更多生活的焦慮。
別人家里的孩子有房有車,別人家里的孩子本事多多,自家的孩子怎么就不如別人呢?特別對于那些一直以來春風得意,憑借能力實力打下一片天地,算“錢權”都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生活得不如自己當年的威風,似乎還很窘迫,或者別人家的父母穿了多少錢的衣服,戴了多少錢的首飾,不停的攀比,也讓他們不平衡,失衡的代價就是生病,這是心態造成的最大成本,心態不好是要給上天交錢的就是這個道理。
她說:真希望父母能意識到現今的社會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生活方式,價值觀…………,不好強加,也無法強迫。生活伴侶的選擇、家庭的組合方式,消費方式,生活生產方式都不是父母們能夠干涉的。
您們只需把自己生活打理好,其它人的生活即便是子女,好與壞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特別是孩子們成人成家后,法律也沒有再要求你們盡義務,所以大可不必讓孩孫生活狀態影響您們的頤養天年。
只要擺平心態,敞開懷抱,多些老人家的寬容,接納自己的身體健康需要重視和保養的現實,接受兒孫自有兒孫的福報與業力,尊重孩子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只有這樣,父母的老年生活才能做到:不讓心情將健康打敗。
其實,小新的父母都是企業的退休工人,生活本身根本就不成問題。只是他們過分憂慮孩子們的事業甚至孫輩的未來。他們只是考慮孩子們太多,不停的用自己的認知攀比兒女,讓本該幸福如清月般的晚年蒙上了冰霜。
必竟孩子們已經長大,雖然不是大福大貴,但照顧自己還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您們身體健康就是孩子們最大的福氣。不知道老人有沒有這樣的認知?自己的生活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父母亦然,命運有自己的安排,您只管做好自己。
②
小時候,家里孩子多,母親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一件貼身的背心千瘡百孔還能穿上一二十年,拼命的存錢攢錢。日子好過了,年紀大了,有病不舍得看,有藥不舍得吃,總感覺她把錢看得過于重要,沒有一點生活情趣過于世俗。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看到單位年長些的員工,因為晉級、評先等牽扯個人利益的事件時,潑口大罵領導,甚至對領導大打出手,而且居然因為一鬧還經常得逞,總是看不太慣,總認為他們素質太低,斤斤計較。
工作中看到參加工作年限較長的員工工作沒有激情更沒有熱情,懈怠推諉扯皮,總認為他們思想覺悟低,不思進取,自私自利。
年輕時,看到女友們愛的死去活來排除一切障礙走進婚姻,后又因為婆媳關系、配偶出軌,彼此厭倦而逃出圍城,氣盛的我總感覺他們不夠聰明,不夠包容,棱角銳利,不懂周旋或過分在意自我感受。
總之他們想尋求安慰和理解的時候,我大體都是打著為她們好的旗號,數落她們如何做得不妥當,行為方式過于偏激等等。毫不隱瞞傳達著自己的觀點:離婚是一種缺陷。在他們需要同情慰籍時,在傷口上繼續撒把鹽。
以前看到領著小狗的主人,把狗和自己的孩子稱兄道弟,給狗兒當爹當媽,很是不解和嘲笑。當自己養了狗兒維尼的時候,才發現,小家伙來到家里真的就是家庭中的成員,你就要給他一個身份。我也自愿當起了他的阿姨,兒子也成了狗兒的哥哥,我突然一下就理解了狗主的做法,討厭起以前自己的狹隘和自以為是。
③
在同學群里看到這樣一則小文:丈夫回家看到妻子在打兒子,沒說什么就徑直到廚房,看到鍋里有餛飩就自己盛了一碗吃完發現妻子還在揍兒子就說“教育孩子少用暴力,要多講道理嘛”老婆說“一鍋好好的餛飩居然讓他撒了一泡尿,你說氣不氣人”老公聽后馬上說“媳婦你歇會兒,讓我來揍!”這個小文給人的啟事是凡事置身事外都可以心平氣和,但身處其中,誰還能淡定從容。所以不要輕易評論別人,因為你不在其中。
看到這個小文我很有觸動,我們經常說起周圍的人,會覺得有些人不可理喻,有些人脾氣太差,有些人好像你永遠無法和他溝通,有些人怎么看都和正常人有差異。因為你沒有參與他的成長,經歷他的軌跡所以我們無法評判,評判定是有失公允的,唯有尊重和理解,用心接納,默默祝福。
如果能理解生活背景,成長環境及經歷的影響,對于自己的想法,那也是自己在現有能力層次背景下的看法和認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強調什么都是對別人和自己的不尊重。
他不知道我們曾經有過什么樣的過往,如同我們不清楚他的過往。即便一起經歷,感受也因個體的差異會有不同,怎么能奢求別人的行為和舉止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呢?學會接受別人如同接納自己,生活是多彩色調混合,淺深冷暖凈柔才是生活的本質。你的生活不是范本,你沒有評判別人生活的資格。
感同身受就是這樣的感覺,如果你我也經歷他那樣的挫折或者坎坷或者長成經歷,或喜或悲,我們不一定就做得更好,處理得更恰當。
當看到不同,理解的基礎上想想,如果是自己能不能做到更好,請思考汲取經驗教訓,生活就因此有了存在的意義。每一次的不同事件感受的出現,都在給我們一場最好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是課堂上不曾有的,可能永遠不會有的課程,你接收了體悟了,你的生活因此有了不同,你的人生因此有了成長,還有什么比這樣安排更好的呢?
感恩上倉給我們不一樣的生活,不同心靈感受,不同的人生場景,不經歷如同經歷,不在其中卻能從中成長,這不是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安排嗎?
學會不在其中,參透其中,就是學會從不同表象深入實質,增加同理心,控制情志,調整心態,探求本源,追尋內心的安寧平靜和強大。我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但我想:理解尊重應該是人對萬事萬物的基本態度和處理方式,也是與周圍人,周圍環境和諧共處的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本源吧。
④
有機會,應該仔細系統的研讀心理學的基礎吧,現在還沒有安排,日后一定要做的事情,呵呵,還沒做就說了,這樣不是孔老夫子所提倡的。因為他老人家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可是想了不說出來,忘了怎么辦呢,先寫下來,提醒自己。呵呵,道理嗎?如我這般總是有的,希望自己如老人家所講“言必信,行必果”。
經常會看到一些關于心理學的碎片知識,知道現在正在學習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在當今這樣物欲橫流的世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支撐想站直身板自信起來估計都是困難的,凡事追究起來就是人的事情,人的事情都是心的事情,所以學點心理學,就是尊重人心,遵循內心的反應。
尊重是與人相處的本質,不在其中真的不要隨意評判什么,更不能直接按自己的想法給出答案,這是不負責任的不恰當的做法。
不指責、不評論、不干涉與自己不同的言論及行為是尊重的基本要求吧,而能做到的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沒有比做好自己更正確的事情了。
學習、了解、理解、尊重讓人與人之間交往、交流、交際更加順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