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二時加了社團,覺得社團的氛圍比班級溫暖,互幫互助。即使需要完成一些煩瑣的事務也無所謂,憑著小伙伴們的合作推動一個活動的進行,沒有物質上的報酬,卻充滿自豪感。而班級活動的時候,如果活潑可愛的助班師姐不在,就好像幾顆打滾的皮球總是玩不到一起,講粵語的同學絲毫沒有照顧外鄉人的念頭,分分鐘想逃離。
大一的集體活動是最多的,團日、體操、軍訓、陽光體育、每月生日會,應接不暇,無甚樂趣。班游是去火爐山燒烤,我落單了,因為乘了反方向的車遲到了,又累又餓,然而等著我的只有一只燒焦的雞翅和半生不熟的地瓜,失望至極還不得不交昂貴的費用。大二的活動班游因為意見不統一改成飯店聚餐,我推脫不去,寧愿呆在宿舍看劇。班級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群勉強湊在一起上課的同學,除了同寢室的同學、責任心強的班委,其余不過是路人甲罷了。
如今大三,也許是離畢業的日子越走越近,也許是日久才生情,對班級的看法改變了。校友日那天,我在校園里做志愿者,看到畢業了二十年的校友穿著班服聚在一起是那么歡樂,仿佛回到了二十歲,煞是羨慕。他/她們時隔多年,為何還能保持友誼?校友會固然功不可沒,但我想當初的班級活動的作用必不可少,那時的集體活動是如今相見的共同回憶,如果這回憶不美好,誰又愿意回顧呢。所以,班委真的是需要情商高的人才當,不會搞活氣氛的木頭是當不好班委的。
回想初中,除了上課就是補課,課余沒有興趣活動沒有聯誼會,如今四散再無聯系;高中每兩周一節班會活動,高三還有心理課放松,班級氛圍真的比初中熱鬧些,聯系也更緊密些。大學的時光是青春里的寶貴四年,我希望,若干年后再聚首,回憶起來的不是只有枯燥的習題卷,還有同學發自內心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