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長時喜歡唱歌,因為音樂可以唱出心中所向; 成年時喜歡上了喝茶,總覺得茶能讓自己寧靜以致遠; 此刻將至中年,卻越來越喜歡飲酒, 喜歡那回甘的味道,讓人想要說說心里的話語; 喜歡那微醺的感覺,讓我重新找回心中深藏的自信;
有人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精神!其實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酒源于谷物糧食,從釀造的手法、選用的酒曲以及對溫度的把控,它還被劃分為白酒、黃酒、米酒,啤酒,更有不同種類的葡萄酒以及果酒,后來在嘗試了各種不同品種的酒類,我深深的被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美酒——黃酒和米酒所征服。
它不同于白酒的辛辣 不同于啤酒的馬尿感 更不同于葡萄酒的干澀 它的味道有一絲絲的微甜,又帶有一絲絲的渾厚,就是那種你喝了以后會有醇甜柔和,綿甜爽凈,余味悠長的感覺,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只需要一口你就會不由得感嘆老祖宗的智慧。
在現(xiàn)在假酒盛行的年代,以次充好可能都算有良心之作,當添加劑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你可能就會被酒水所謂的內(nèi)幕嚇一大跳,什么三精一水,酒精+水……可能你從未聽過,但細看那些標注在酒水瓶子上的配料表,你就會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特別是那種十幾塊錢就能買到各種包裝精美的葡萄酒,可能嗎? 答應我:追求品質(zhì)的同時,請一定不要單單只是形式上的完美,更應追求內(nèi)涵的完美。
酒是調(diào)節(jié)氣氛的必需品 看過太多的小青年,在飯店,在路邊攤,邀約三五好友,一瓶接一瓶的猛喝著啤酒,吹著牛皮,飯畢墻角處吐著一大堆污物,然后醉生夢死,第二天一切又重回原樣;也見過高雅的飯局上,那些不懷好意的人一杯又一杯的勸著辛辣刺喉度數(shù)高的白酒,直到對方昏沉醉倒;更有一些人竟然認為只有醉倒了才是喝好了,這樣的酒桌文化,讓人忽然對酒這個名詞望而生畏,也讓人懷疑起喝酒的初衷…… 酒作為華夏五千年的核心標志之一,它承載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才意,流傳至今,它傳承給我們的精髓不應該是醉醺醺,昏沉沉,而應是舉杯有靈氣,言語盡詩情……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喜歡黃酒,喜歡米酒,是喜歡它微醺的感覺 米酒和黃酒的度數(shù),大多不超過10°,一杯入口唇齒留香,而且老幼婦兒皆宜 從營養(yǎng)學上說,它還富含18種氨基酸和多種糖氮浸出物、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稱為‘液體蛋糕’ 同時它還被中醫(yī)作為某些特別藥方的藥引子 即使情至濃處稍微多淺嘗了那么幾口,留下微醺的酒意也只是讓人感受到它溫文爾雅,返璞歸真的獨特氣質(zhì)。
此時此刻,秋冬已至,寒氣逼人,忽然想起白居易一首關(guān)乎酒的詩: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試想一下,寒冬臘月,邀請三五知己,在家圍坐談心,此時若有有一杯溫熱的黃酒下肚,談天說地,暢所欲言,頗有一種煮酒論英雄之感,這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