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福建狀元榜眼探花名錄大全》
【宋代福建狀元名錄】
1.徐奭:建州歐寧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中狀元。
2.章衡:建州浦城人,仁宗嘉祐二年中狀元。
3.許將:福州閩縣人,嘉祐八年中狀元。
4.葉祖洽:邵武軍邵武人,神宗熙寧三年中狀元。
5.徐鐸:興化軍莆田人,熙寧九年中狀元。
6.黃裳:南劍州劍浦人,元豐五年中狀元。欽賜尚書。
7.黃公度:興化軍莆田人,高宗紹興八年中狀元。
8.陳誠之:福州閩縣人,紹興十二年中狀元。
9.梁克家:泉州晉江人,紹興三十年中狀元。欽賜宰相。
10,蕭國梁:福州永福人,孝宗乾道五年中狀元。
11.鄭僑:興化軍興化人,乾道五年中狀元。
12.黃定:福州永福人,乾道八年中狀元。
13.余復:福州寧德人,光宗紹熙元年中狀元。
14.鄒應龍:邵武軍泰寧人,寧宗慶元二年中狀元。
15.曾從龍:泉州晉江人,慶元五年中狀元。
16.鄭自成:福州侯官人,嘉定元年中狀元。
17.黃樸:福州侯官人,理宗紹定二年中狀元。
18.吳叔告:興化軍莆田人,端平二年中狀元。
19.陳文龍:興化軍興化人,度宗咸淳四年中狀元。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代科舉各類科目,包括進士正奏名,特奏名,詞學兼茂等制科,博學宏詞科舍選,上舍釋褐,人行舉,童子科,明經,醫學,宗子正奏,宗子取應,恩賜,武舉等。
宋代科舉進士科一般分成三級考試,即州郡解試,禮部省試,朝廷殿試,殿試發榜分為五甲,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宋代福建中進士者多達7000余人,名列全國第一,宋朝建立后,福建經濟,貿易,文化迅速發展,福建教育事業發展達到鼎盛。
【元朝全國狀元進士名錄】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皇慶改元(1312年)仁宗將其任河南江北行省右丞的儒師王約召京,特命集賢大學士主管教育、學校,并將他的“興科舉”建議“著為令甲(法令的第一條)”(《元史》王約傳)。
皇慶二年(1313年)農歷十月,仁宗要求中書省議行科舉。 農歷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
延祐元年(1314年)鄉試,一共錄取三百人。
元一考:延祐二年(1315年)農歷二月大都會試取中選者一百人,農歷三月七日,舉行殿試(廷試),五十六人及第。 護都答兒、張起巖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黃溍、楊載、歐陽玄等賜進士及第。
元二考: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人及第。 忽都答兒、霍希賢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英宗時期
元三考: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四人及第。 達普化、宋本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泰不華等賜進士及第。
元泰定帝時期
元四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六人及第。 捌刺、張益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呂思誠等賜進士及第。
元五考: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六人及第。 阿察赤、李黼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楊維楨、薩都剌等賜進士及第。
元文宗時期
元六考:至順元年(1330年)三月,廷試進士,九十七人及第。 篤列圖、王文燁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林泉生等賜進士及第。
元順帝時期
元七考:元統元年(1333年)三月,廷試進士,一百人及第。 同同、李齊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劉伯溫、余闕等賜進士及第。
元八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拜住、陳祖仁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九考: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元十考: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阿魯輝帖穆而、王宗哲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一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三人及第。 朵列圖、文允中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朱夢炎等賜進士及第。
元十二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薛朝晤、牛繼志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三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一人及第。 繳征、王宗嗣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四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及第。 買住、魏元禮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十五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寶寶、楊繴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宋訥等賜進士及第。
元十六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三人及第。赫德溥化、張棟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元朝福建進士科名錄
元代福建歸屬江浙行省,因福建沒有獨立考場,而且元朝歧視南方人,鄉試名額少,所以,福建元朝沒有狀元,進士,探花,只有幾十名進士。
1.楊載,建寧路浦城。
2.呂大奎,泉州路南安。
3.鄭南吉,興化路莆田。
4.雷機,建寧路建安。
5.林岡孫,興化路莆田。
6.楊杙,興化路莆田。
7.林興祖,羅源。
8.林以順,莆田。
9.林仲節,寧德。
10.張復,建寧路建安。
11.張以寧,福州路古田。
12.黃清老,邵武。
13.林泉生,福州路永福。
14.雷杭,建寧路建安。
15.江文彬,建寧路建安。
16.張本,延平路將樂。
17.朱文霆,莆田。
18.林雋,福清。
19.盧琦,惠安。
20.陳珪,閩清。
21.宋茞,建寧路建安。
22.方德至,莆田。
23.林韶,福清。
24.莊谷,福清。
25.薛理元,福清。
26.林文壽,閩縣。
27.徐宏,閩縣。
28.陳信之,閩縣。
29.蔣允文,福州路侯官。
30.潘騰,福清。
32.雷燧,建安。
32.薛彌充,莆田。
33.雷埏,建寧路建安。
34.詹子微,汀州路上杭。
35.方景章,興化路莆田。
【明朝福建狀元榜眼探花名錄】
一,明代福建狀元(11名)
1.丁顯:建寧府建陽縣人,太祖洪武十八年中狀元。
2.陳安:福州府閩縣人,洪武三十年中狀元。
3.林環:興化府莆田縣人,成祖永樂四年中狀元。
4.馬鐸:福州府長樂縣人,永樂十年中狀元。
5.李騏:福州府長樂縣人,永樂十六年中狀元。
6.林震:漳州府長泰縣人,宣宗宣德五年中狀元。
7.柯潛:興化府莆田縣人,代宗景泰二年中狀元。
8.龔用卿:福州府閩縣人,世宗嘉靖五年中狀元。
9.陳謹:福州府侯官縣人,嘉靖三十一年中狀元。
10.翁正春:福州府侯官縣人,神宗萬歷二十年中狀元。
11.莊際昌:泉州府永春縣人,萬歷四十七年中狀元。
二,明代福建榜眼(12名)
1.唐震:福州府閩縣人,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欽賜“榜眼”。
2.張顯宗:汀州府寧化縣人,洪武二十四年,欽賜“榜眼”。
3.陳全:福州府長樂縣人,成祖永樂四年,欽賜“榜眼”。
4.林志:福州府閩縣人,永樂十年,欽賜“榜眼”。
5.李貞:漳州府南靖縣人,永樂十三年,欽賜“榜眼”。
6.龔锜:建寧府建安縣人,宣宗宣德五年,欽賜“榜眼”。
7.趙恢:福州府連江縣人,宣德八年,欽賜“榜眼”。
8.黃鳳翔:泉州府晉江縣人,穆宗隆慶二年,欽賜“榜眼”。
9.李廷機:泉州府晉江縣人,神宗萬歷十一年,欽賜“榜眼”。
10.楊道賓:泉州府晉江縣人,萬歷十年,欽賜“榜眼”。
11.史繼偕:泉州府晉江縣人,萬歷二十年,欽賜“榜眼”。
12.莊奇顯:泉州府晉江縣人,萬歷四十一年,欽賜“榜眼”。
三,明代福建探花(10位)
1.吳言信:邵武府邵武縣人,及第時間,太祖洪武二十四年。
2.黃旸:興化府莆田縣人,及第時間,成祖永樂九年。
3.陳景著:福州府閩縣人,及第時間,永樂十三年。
4.謝璉:漳州府龍溪縣人,及第時間,宣宗宣德二年。
5.林文:興化府莆田縣人,及第時間,宣德五年。
6.李仁杰:興化府莆田縣人,及第時間,憲宗成化八年。
7.戴大賓:興化府莆田縣人,及第時間,武宗正德三年。
8.林士章:漳州府漳浦縣人,及第時間,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9.張瑞圖:泉州府晉江縣人,及第時間,神宗萬歷三十五年。
10.林釬:漳州府龍溪縣人,及第時間,萬歷四十四年。
四,明代福建進士(2395名)
1.福州府:650名。
2.泉州府:586名。
3.興化府:533名。
4.漳州府:306名。
5.建寧府:131名。
6.汀州府:52名。
7.延平府:42名。
8.邵武府:38名。
9.福寧府:34名。
10.鎮海衛:23名。
五,明朝科考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統一王朝。
明朝福建共出11位狀元,12位榜眼,10位探花,2395位進士。
明朝進士每三年開考一次,在鄉試的次年二月于京師舉行會試。會試中者稱貢士,然后參加皇帝主持的廷試,又稱殿試,殿試沒有淘汰,主要是排名次。殿試通過后即為進士,進士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序。
一甲只選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并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賜進出身,二甲第一名又被稱為“傳臚”;
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規定鄉試八月初九日為第一場,十二日為第二場,十五日為第三場。福建鄉試錄取定額為40~45名。
明朝禮部領科舉規定,每三年一科,以《四書》,《五經》經義為考試內容,以八股文為考試文體。
明代,鄉試已固定成為省級地方考試層級,舉人出身者可以授予官職,因此競爭十分激烈,鄉試中舉也比前朝更為榮耀風光。福建鄉試地點在福州,在省級貢院舉行。
【福建清代狀元榜眼探花名錄】
清代福建最高科名─三鼎甲,一共有10位。
一,清朝福建狀元(3名):
1.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州府侯官縣林鴻年中狀元。
2.德宗光緒三年(1877年),福州府閩縣王仁堪中狀元。
3.光緒十六年(1890年),泉州府晉江縣吳魯中狀元。
二,清朝福建榜眼(6名):
1.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州府閩縣趙晉,科考及第“榜眼”。
2.康熙六十年(1721年),福州府長樂縣吳文煥,科考及第“榜眼”。
3.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泉州府德化縣鄧啟元,科考及第“榜眼”。
4.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福州府閩縣林枝春,科考及第“榜眼”。
5.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年),福州府閩縣廖鴻荃,科考及第“榜眼”。
6.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州府閩縣何冠英,科考及第“榜眼”。
三,清代福建探花(1名):
1.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 ,泉州府晉江縣黃貽楫,科考及第“探花”。
四,清代福建進名(1367名):
1.福州府675名。
2.泉州府232名。
3.漳州府113名。
4.汀州府86名。
5.義化府61名。
6.臺灣府40名。
7.建寧府38名。
8.延平府28名。
9.邵武府25名。
10.福寧府25名。
11.龍巖府21名。
12.永春道20名。
13.鎮海衛3名。
五,清代科考選舉制度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三鼎甲皆選入翰林院,而且往往被差派主持鄉試。
福建中狀元,榜眼者基本上都當過鄉試主考官或副考官。
清代全國進士26747名,其中福建1367名。
清代福建各地在北京設立科舉會館。
光緒五年(1879年),福州府閩縣大官僚王仁堪捐巨資建立全省性的考試福建會館。
清朝科舉為主的士官制逐漸被從西洋式學校畢業生中選拔人才的錄用制所取代。
清末,全國各地興辦學校有官辦,也有民辦。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因落后于形勢而被取消,學校畢業經考試錄用的考選制,代替封建時代的科舉制。
資料來源:《福建省志》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