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我30分鐘,我會用來發呆。我知道,在當下這樣一個節奏快,人人都想三頭六臂的去做事情的時代簡直像是天方夜譚。如果可以,也許你會說,“既然如此浪費生命不如把你那30分鐘的生命贈予我,我可以完成很多很多的事情。于你,只是喘氣,意義何在?”
是的,不論多少分鐘,我們都在喘氣的基礎上去做想做的事情,發呆也是其中的一件。但大多數對這樣的選擇嗤之以鼻,不甘不愿。只是,你有想過嗎?當你老了,生命的最后30分鐘或許在做的也極有可能在做的正是這件事情。你躺在床上、椅子上,用不大靈光的腦袋回憶著這輩子的過往,然后安詳的閉上眼睛。那樣的30分鐘的發呆能抵上你任何一個30分鐘的價值,它被賦予了很多故事、很多情緒、很多愛過的恨過的想再見到的人的影子。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你生命中最好的30分鐘,它濃縮了你的人生,只是你已沒有精力記錄下這一切或是說給誰聽的。
大概這就是獨處的最高境界了吧,遺憾的是,那卻是我們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不知那時候誰還會說,“我不要發呆,不要回憶,我要去做更加偉大的事情?!睍r過境遷,曾經的嗤之以鼻變成了今日的無比珍貴。那么,為什么年輕的時候我們不能抽出這樣的30分鐘來發呆呢?向死而生,可能談不上是最好的活法,卻是讓我們最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活法。那樣我們就不會遺憾最后30分鐘想到的那些零零總總無法被人了解,因為,你和我一樣,早在每一天完成了這樣的思考,也完成了這樣的傾訴,給家人、給愛人、給朋友、給每一個你在乎的靈魂……
生命的最初,我們覺得時光悠長,幾個夏天過去了依然是一張長不大的臉。于是15歲那年,輕狂的寫下“我愛時光飛快的流逝,我愛我已經23歲了?!蔽蚁胱霎厴I上班的大人模樣的自己,只是嘆息時間冗長。小時候真的是這樣吧,過30分鐘的時間就好像過了好幾輩子一樣,尤其是當媽媽說,“雪糕太涼了,放三分鐘再吃?!蹦侨昼姾喼币盐液母闪?,干成了一具白骨。而真的到了23歲以后的日子卻覺得時光飛快,好似它聽到了我兒時的呼聲,又或是懲罰我的年少輕狂,一轉眼,身邊的別的姑娘都已成為了姑娘的媽媽,而自己已然是頂著姑娘頭銜的人老珠黃。我,30歲+的日子開始了。可我怎么感覺它比30分鐘還短暫呢?和每一個這個年齡段的人一樣,我顧不得思考、顧不得發呆,總是害怕自己的明天還不如今天,于是拼命地學習各種技能,也忘記了當初那個滿是詩情畫意,懂得慢生活的自己。
其實想來30分鐘的長度猶如彈簧,前25年如此冗長,長到書背了一本又一本,英語單詞記了一個又一個。而突然有一天它就加速快跑了,幾個30分鐘都不能為我所用。也許直到退休那天,也許直到我老了的那天,它才失去慣性,又變得遲緩。于是你發現,人生旺年是最沒有精力給自己30分鐘時間的時候,那是時間的低谷。童年和老年階段,時間才變得平穩,才讓我們不那么“趕”。只是一個階段太過年輕,如我那般輕狂;另一個階段精力達不到,再也不敢拍著胸脯說那句明天會更好。
我們不敢發呆,不敢只是喘氣,不敢放空自己,不敢探究自己的靈魂。因為沒時間,30分鐘用于這樣的事情太過奢侈。然而我們也不曾把它贈予我們愛的人,回到家我們甚至顧不上也懶得和家人說幾句話的。我提到的年老時最后30分鐘的時光可能就是發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的我們的遺憾。當老人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寶貴的時間都不知道放在了哪里,沒有給自己也沒有用來陪伴他們。我們不知道他們到底有什么愿望,有什么人生經驗,有什么對我們的囑托。我們每天三頭六臂的忙,忙的最后自己都可憐自己不過是一只不停打轉的陀螺釘在名、利、義的點上,忘記了恩、情、愛。在名、利、義的點上只是想要攢足夠的基本供養恩、情、愛,也許會有所得,也許什么都不會。最樸素的感情在現代社會有時候竟是如此容易被忽略又或是難以表達。有人說,走得太快需要停下來歇歇,這樣靈魂才能跟得上來。陀螺自然也是要停下來,需要外力去鼓動。而現實中最好的外力永遠是情感。
如果給我30分鐘還是讓我用來發呆和陪伴吧,發呆是為了拯救自己,陪伴是為了拯救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