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作以來,深知執行力的重要性,而以往對執行力的理解,仍停留在“領導交代,必須完成”的誤讀層面,可見,重新打磨更新“執行力”概念及對其背后運行機制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那,何為執行力?笑來老師給執行力下的定義為:一個人是否清楚的知道如何把事情一步步的做下去。
(如此一捋,與我之前的理解可所謂風馬牛不相及。)
如何才叫清楚的知道?來看一下我們會遇到的幾種情況:
1.遇到的事情會做
去做,堅持做,事情搞定
去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事情不了了之
不去做,事情不了了之
2.遇到的事情不會做
去學,學會,去做,堅持做,事情搞定
去學,學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了了之
去學,沒學會,不了了之
不去學,不了了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的執行力,可為何每當碰到必要、重要的事情時,執行力就像是失靈一樣,讓事情不了了之呢?
這就需要深入了解大腦的運行機制。無疑,腦科學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這種便利。
通過科學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知道,人腦有三層:
最內層的大腦,早在爬行動物時代就發展完成,它用來指導我們完成身體各種應激反應,沒有情緒,沒有理智,和鱷魚一樣,被稱為為“鱷魚大腦”。
第二層大腦,發展完成于哺乳動物時代,用來生成人的各種情緒,如興奮、恐懼等,被稱為“猴子大腦”。這類情緒,其實是對各種外界刺激的高級綜合反應。比如在遇到危險時產生恐懼,以便快速逃離。在遇到獵物時產生興奮,可以更快速、更加全神貫注的捕捉獵物。
最外層,被稱為前腦額葉,是人類所特有。它的出現,是現代人類文明產生的基礎。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我的大腦一片空白”,這是因為能量被前兩層大腦所消耗,供給不到前腦額葉的結果。
剖析完我們的這部戰車-—大腦的內部構造,接著我們要清晰的知道,我們的任務是什么:
首先,這三者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三者配合更加的協調,提升戰車的整體性能。
其次,優者不斷進化,如前腦額葉。弱者如鱷魚大腦和猴子大腦要進化得一樣強大。
那該如何提升戰車的整體性能?
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學習新的概念,打磨舊的概念,錘煉更好的價值觀,然后重復的思考,重復的運用,然后在這個過程中猴子大腦就會自己習得。當猴子大腦對新知識和新技能運用多時,自然而然的,猴子大腦會把這一切傳遞給鱷魚大腦,而鱷魚大腦的直覺反應速度有比猴子大腦反應來的快。
了解了執行力及背后的運作機制,現在來反省一下,為什么繼學校之后的自我教育,總是不了了之?
因為我們錯把“知道”、“告知”某種信息當作了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則是需要:內化和生產。
何為內化?就是不斷的重復。熟能生巧,這就是內化的結果。
何為生產?就是運用那些通過不斷重復學習到的新技能,通過產出,強化學習到的新技能。
那,該如何做?
不斷的重復,內化,通過寫作,將其產出。
(寫作正是一個反復思考和反復輸出思考的過程)
執行力不是單獨的存在,是想明白后,自然而然附帶的結果。
所以,想得明白的人,執行力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