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咱們說了如何培養一個新的習慣,今天咱們來說一下如何改掉一個舊的習慣,就是現在你已經形成的一些壞習慣,比如晚上不睡,早上鬧鐘響了繼續睡。
相對于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改掉一個舊習慣更難,因為這個行為模式已經是存儲在你的大腦中了,形成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首先要強調一下,舊的習慣,壞的習慣是不能改掉的,但可以替換掉。啥意思,就是指你晚上到點了不想睡,習慣性的刷手機,不是讓你一下子改成到點了什么事也不做,硬躺在床睡覺,而是要把刷手機這個行為替換成看書或者別的行為,這樣可以慢慢的提前你睡覺的時間。
為什么要這樣來,也是因為習慣的原理。一個習慣是由提示,行動,獎勵這三個步驟組成了,一但形成后,只要下次提示出現,你就會不由自主的開始行動。比如抽煙,當你看到煙,看到別人抽煙的時候,就會提示你要抽煙了,這個是沒法改變的,如果把看到煙就抽煙這個動作,替換成了喝水,下次看到煙,默認的動作就是喝水了。這樣一個習慣才算是改正過來。
昨天文章中說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是需要四個步驟:提示,行動,獎勵,刺激大腦。改掉一個舊的習慣,也是這四個步驟,不過前后順序不一樣了。
第一步,找出行動
找到你現在已經形成的固定行為動作,比如晚上不睡,不睡覺你一般都在做什么?是拿著手機在刷朋友圈,還是在打游戲,還是在看電視節目?需要大家記錄一下,找出這個行為模式。
找到以后,還需要想想為什么要做這些,是覺得時間還早不想睡,還是說累了一天了想放松?這個其實就是大腦對這個習慣的渴求,太累了,我就想放松,所以大腦指揮著身體去玩;時間太早了,不想睡,所以找點事做。同樣,早上鬧鐘想了后,為什么要繼續睡?困?沒睡夠?還是覺得時間還早?
把這個行動和想法都需要記錄一下,如下表的方式。
第二步,替換行動
找到平常的一個固定行動,現在就要用別的行動來替換它,替換后看一下大腦的想法,能否滿足大腦的渴求。
比如說現在到十點了,你平常的一個行為都是在看手機,那換成看書,看看這樣一個行動能否滿足你大腦覺得時間還早的想法。等你看了一會兒書以后,需要來記錄一下,記錄你大腦現在在想什么?感覺如何?情緒如何?比如,看了會兒書,感覺不太好,精力不集中,老想著看手機,情緒上還有些煩。記錄完后,請等待最少五分鐘,五分鐘之后,看你是否還想繼續看手機。為什么要等待五分鐘呢,是想讓大家的情緒和精力得到一部分恢復。
如果說你還是想去看手機,那說明這個行動沒有替代你大腦中的一個渴求,需要改變另外一個行動。比如,到十點了,我去做一點家務,做完家務以后還是同樣需要來記錄一下感覺,情緒和想法。如果過五分鐘后,不想繼續看手機了,想睡覺了,那說明這個行為是可以替換你看手機了,滿足你的大腦對時間還早的渴求了。
具體的行為動作需要大家進行不斷的試驗,最少也要記錄一周,變換不同的的行為,看哪個行為能真正替換現有的行為,并能能否滿足確定你大腦對已有的習慣了的渴求。
第三步:找到提示
每天睡覺前,到底是什么東西在提示你要去刷手機?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平常注意不到,想要改掉這個習慣,就需要明白是什么在提示,下次再出現的時間,就可以開始替換行動。
這個提示,有人可能就是吃完晚飯往沙發上一坐,就自然而然的拿出手機來刷,一直到睡覺;有人可能洗漱完,同樣習慣性的拿出手機來刷。坐沙發上和洗漱這樣一個動作就是提示你要開始刷手機了。
培養一個新習慣里面給大家說的這個提示是分了五大類的,地點,時間,情緒,其他人,上一個動作。同樣需要大家記錄一周的時間,看看這五類里哪一個是每天都發生的,才能明確你的提示是什么?
第四步:制定計劃
找到了提示是洗漱完就會刷手機,替換的動作是去做家務。接下來就是需要制定一些計劃,在每次洗漱完以后,你準備做哪些家務,肯定不能大晚上的去擦玻璃,也不能去洗衣服,聲音會影響到家人。需要選擇一些時間不長,不需要費腦,輕松的活。制定好一個計劃,就按計劃去執行吧。
以上就是改掉一個舊習慣的四個步驟,獲取模板大家可以關注公眾賬號“螞蟻說成長”,回復“習慣”。
關注公眾號“螞蟻說成長”(ID:cjxxh7),獲取更多習慣養成實例。
作者:螞蟻,晨型人,已堅持4點起床四年多,個人成長導師,效率達人,理財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