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一個人的時候就越多,從當初一大幫人狂魔亂舞的到三五成群走走散散,到最后一個人天馬行空,似乎人生該有的孤獨,都會一點一點還你?,F(xiàn)在還沒感受?沒關系,以后排著隊成倍數(shù)地還你。
我們這一代人,感覺每天都像人格分裂一樣,一半元氣滿滿,一半喪氣充斥。
每天上下班,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似乎都在針對我們90后,頭發(fā)禿了,發(fā)際線明顯了,法令紋加深,游泳圈大了,“第一批00成年了”,“90后開始養(yǎng)生了”,這樣的文章,你也曾看過,文章里的故事和廣告推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那時緊握手機的里,焦慮和孤獨卻有幾分上腦。其實,焦慮和孤獨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斷被你放大,被妖魔化。
每天看劇,覺得里面的演員演技精湛,其實,你知道嗎,演技最精湛的人是在生活里。每天,每個人,都要扮演一個情緒正常的成年人,職場不容出錯,同事朋友關系要維持,伴侶要哄。每天一醒來就那么多事席卷而來,該哭的不是小孩,而是大人。好像現(xiàn)在很多人不開心的事很多,有的有跡可循,有的毫無根據(jù)。Never mind,上帝還是雨露均沾,煩惱人人有,量和質(zhì)的區(qū)別而已。
我曾問過何小帥一個問題,
“你最近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跟我分享一下”
他好久都沒回,后來回我了,他說他在想,想了很久,答案是沒有。
好吧。年紀越大,開心越難,人的欲望會隨年逐增,曾經(jīng)你心心念念的東西,如今真的得到了,感覺已經(jīng)形同嚼蠟。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今回響了,卻少了當初的念念不忘。
焦慮和孤獨每天都會定時定點地找上這一代人。
很多人都很想在某一個點突然消失吧。消失在這座城市,甚至整個宇宙中。我時常很羨慕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生活態(tài)度。跟燈紅酒綠把酒言歡的城市生活相比,我更加喜歡桃花源記那種清淡樸素,很干凈很純粹的生活。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種連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都不知道的快感,是我們都沒法感受到的。其實,退一萬步講,都是人類內(nèi)心逃離現(xiàn)實的幻想罷了。找到讓自己宣泄的辦法,及時處理情緒,才能一身輕松的再來過。
最近知乎上一個問題,很吸引我:孤獨真的能毀掉一個人嗎?
7740個回答,在某個吃完海底撈撐著睡不著的夜晚,我全部一字不落地看完了。
很多人都害怕孤獨,覺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都是孤獨得不行不行。其實這些不都是大學開始必經(jīng)之事嗎?
我試過一個打點滴,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演唱會,其實一個人行動真的好方便,除了一個人吃飯期間去下toilet,回來碗筷被收了,其他,我覺得甚好。
對比下升級打怪級數(shù),我已經(jīng)是大師級別了。九級,承讓了。
我們花費無數(shù)寶貴的時間去應付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際關系,在別人言不由衷的贊美里如履薄冰,說白了,是社會在push我們向這些社交靠攏,儼然不是我們內(nèi)心想要做的。害怕拒絕別人,也害怕被人拒絕,所以用一種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方式行走在邊緣,每一步都在試探都在確認,你不累嗎?害怕被這個世界淘汰而故作姿態(tài)去迎合這個世界的人,其實才是最可悲的,到頭來,你會發(fā)現(xiàn)迎合而來的戰(zhàn)果并不遂心如意,正應了朱自清那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你迎合這個世界的庸俗強顏歡笑的時候,不僅孤獨,還不堪一擊。所以,看到了沒有?短暫的快感也會煙消云散,曇花一現(xiàn),最后你還是要去默默承受生命該有的孤獨。
在太平洋,有一個很特殊的聲音,一直在回蕩。那是出自一條名叫Alice的鯨魚發(fā)出的。一般鯨魚的頻率是15到25赫茲,而Alice卻與眾不同,是52赫茲。因為頻率不同,導致了它獨自游吟二十余載,卻未逢知音。但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并不妨礙它遨游海洋,就算全世界的鯨魚都聽不到它的頻率,它也無所畏懼。其實,人也好,鯨魚也罷。生而為人,你就要適應孤獨。從背井離鄉(xiāng)到他鄉(xiāng)求學到在鋼筋混水泥的森林里打拼,這一路走來,你不也是一個人在適應嗎?怎么現(xiàn)在就不行了?
陳奕迅的歌詞里有這么一句話,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朋友親人伴侶的陪伴,終究是一時,當中的一些人已經(jīng)不回頭的飛奔了,每個人的出現(xiàn)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生活總是不動聲色的提醒我們,逝去的終究會逝去,孤獨還是要你慢慢享受。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當你回憶起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你想起的不是獨孤和路長,而是星辰大海和閃閃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