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因天氣原因,原本六一前夕演出的兒童劇,延后到回來的周一下午演出。孩子們的《草房子》“首映”,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認可,我們懸著的心總算塵埃落定。但其中復雜的情緒,估計只有我們自己能懂,因為兒童劇的變革,我們團隊經歷了無數個“蕉綠”的過程。
回憶之前的兒童劇,我們在讀完一本書后,就著現成的劇本給孩子們排練。我接觸兒童劇的時候,自己也不成熟,共讀做的不到位,班級孩子們處于中年級,開始變得拘束,有了偶像包袱,他們朗讀能力一般,表現能力一般。每次孩子們的羞澀肢體表現以及干澀的語言表達,都會讓自己感覺挫敗,很多動作和語氣都是手把手教的,演的是我的體會,不是孩子們自己的體會。
初遇戲劇教育
周校為了讓我們的兒童劇能更往前走一步,通過致樸找到到了繆老師團隊的戲劇教育。去年下半年繆老師進校教研活,他分別帶著老師們和一年級的孩子上了一節戲劇課,又跟我們分享了先鋒戲劇的一些知識。他的戲劇教育課通過肢體游戲再到一個故事的體驗,最后再到自己重構故事,在重構故事的過程當中融入了自己生活的體驗,整個教育理念跟我們閱讀課程的理念不謀而和,都是指向孩子們的生命體驗、生命成長,看到孩子們的呈現是那么的松弛而自然,不禁想把這種戲劇教育的形式與我們的兒童劇相互融合。
但是我們自己上手,我們開始“蕉綠”了。
“戲劇教育”初體驗——“如坐針氈”
“如坐針氈”這個詞,是致樸的一位老師,聽了我和陸老師兩人的所謂的“戲劇教育”課后的一種體會。當然這個體會不是當時給的,而是看在看完我們第二部《草房子》時給的。自繆老師教研回去后,我們學校迎來了兒童劇排練周,這周我和陸老師就打算帶著五年的兩個班的孩子,共同用“戲劇教育”的形式來排《草房子》。我們根據孩子共讀過的第一章禿鶴,帶著孩子們整理文章脈絡,構思故事情節,設計情境和人物對話,但整個過程是我和陸老師指導,而且主線都是朝著我們倆設計的方向去引導,討論一段,演一段,兩個班級有八十幾個人,坐在大教室里,一次能參與體驗的孩子十來個,剩下的孩子就開始炸鍋,我們一邊努力維持秩序,一邊拉扯著劇本往下創編,每次下來我和陸老師筋疲力盡。好歹經過五個下午,我們把禿鶴人物的每一個章節完整不落的走下來了,而且孩子們演的我們還引以為豪。
但在結束交流的時候,致樸公益的兩位老師委婉地跟我們說這不是戲劇教育,他們沒有看到孩子們自己的親身體會,整個課堂孩子們也不是放松的。另一位二年級的老師也說,我們的劇旁白太多,很多精彩的語句不是孩子們驗出來的,通過旁白告訴大家,就沒意思了,每次十幾個孩子上上下下,感覺場面有點混亂。
那戲劇教育到底要怎么上?全部放手給孩子,孩子能抓住劇本的核心問題?效果不好怎么辦?就這樣,我們再度陷入“蕉綠”狀態。
先鋒戲劇沉浸式體驗——撥開云霧
上個學期我們的兒童劇仍然以“蕉綠”而告終,可這次的蕉綠,我們有自己渴望突破的點:
一節教育戲劇教育課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怎樣的題材適合做戲劇教育?
孩子們能找到每個劇的核心問題嗎?
萬一劇本失敗了怎么辦?
為了緩解我們的“蕉綠”,今年4月份我們學校4位老師,帶著各自的問題,到成都進行了三天的沉浸式跟崗,體驗他們的課堂,體驗老師的教研,體驗孩子們的戲劇社團。
這三天,大家平均睡眠估計只有四五個小時,每天用咖啡提神,老師們參與的狀態都是百分百。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大家?那就是一個又一個疑團解開的成就感,以及繆老師團隊帶來的震撼感。
經過學習,我們明白了你接觸到的任何東西故事、圖片、課文、整本書、當下熱門話題……只要你認為跟你生活有關聯的,都可以成為你戲劇教育的題材。也厘清了戲劇課堂的基本底層邏輯選素材,解構劇本,鏈接自身、鏈接生活,重構劇本,最終達到生命成長和生命體驗。
回來后,我們團隊做了匯報,還在繆老師來學校的時候,上了兩節匯報課。兩節課堂孩子們的狀態和老師們的狀態都發生了變化,課堂變得松弛了很多,孩子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最后重構劇本的時候,我們將孩子們隨機分成4個小組,各小組都會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劇本的核心問題,充分發揮了主體的地位,老師化身為觀察者,并通過最后的復盤環節,將這堂課中的優點和不足做了概括。
? ? 先鋒戲劇創作——一段話 一群人 一場劇
那次教研的時候,跟繆老師談及草房子的取材,因為第一章內容太多了,我們很難取舍,陷入了糾結狀態。后來,繆老師給我們留下了自己摘錄的一段話:
“禿鶴讀三年級時,偶然地,好像是在一個早晨,他對自己的禿頭在意起來了?!?/p>
“禿鶴不再快活了。”
三年級前后的變化
之前:不在意,被叫“禿鶴”很高興答應
之后:碰不得,也不再答應別人叫他“禿鶴”
同學們扔禿鶴的帽子。
往旗桿上爬。
報復:會操 -》眾人的冷淡,被孤立-》分組時大家都不要他
文藝會演-》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將所有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在院子里練習-》水碼頭的場景
看似簡簡單單的摘錄,實則已經有一天很清晰的主線。解決了我們怎么取舍的問題。就這樣,我們在這條線上帶孩子們去體驗,去演繹,生成一個劇本。
從快活到不快活,可以怎樣演繹?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變化?
快活的時候會做什么?
不快活的時候又會做什么?
你們有沒有遇到過扔帽子類似事件?(還原生活場景)……
當我們有了主線的時候,幾位老師趁自己有空的時候輪流慢慢帶著孩子們往下走,“一次,我皮膚過敏,同學笑話我說,這是蛤蟆痘,我很生氣!”“因為我瘦,同學們都叫我“大馬猴”,我很傷心!”“同桌占著自己強壯,老占用我的位置,我很想頂回去!”“一次籃球課,我穿了黑白相間的短袖,有個同學說我像生蠔,就叫我‘生蠔王’,大家一直笑我,讓我很落魄?!薄瓌”九c生活銜接過程中孩子們說出自己受欺負時的場面,我深深的被這種氣場震撼到了。原來劇的生動不來源于表演者的演繹技巧,而來源于表演者自身的興發感動。
? ? 有了劇本,怎樣才能在適當的時刻,有合適的音樂烘托氣氛呢?我們一群人又陷入了“蕉綠”。于是,就著各個場景的基調,去聽各種各樣的音樂,再配合孩子們演繹的畫面,慢慢去感受,在聽了n首音樂的基礎上終于找出了幾首適合本劇的音樂。
劇本完整下來了,但有兩個場景孩子的服裝需要有變化,怎樣在短短幾秒時間內快速變裝呢?于是,我和陸老師又商議著選什么服裝,怎么搭配?怎么改?后來,黃老師想到了用防走光條將我們拆開的衣服部位貼起來,讓孩子們可以快速撕開。
當我們幾個人帶著一群孩子,看到從一段話,變成一場慢慢豐盈的劇的時候,大家成就感滿滿。孩子們也越來越自信。
由于條件受限,我們的劇演出需要提前錄音,這又給我們這場即興的劇增添了幾分挑戰。因為有些場景的表演都是孩子們在演繹過程中情感的積釀和爆發,這對錄音的卡點要求很嚴格。于是我們的剪映高手黃老師就不辭辛苦地一點點卡,一點點合……
? ? ? 就這樣,陸老師、季老師、黃老師和我,心情就像過山車,經歷了無數了“蕉綠”期。走的每一步,對我們來說都是從未知開始。最后孩子們自信的演出告訴我們,只要上路,終究會有慶典。
那次演出結束,好多老師說自己被孩子的演出折服了,有幾度想落淚的感覺,都在努力忍著;有的孩子說自己有遇到過類似的經歷,當時就覺得很不友好,心里很害怕;有的孩子說禿鶴在受委屈的時候,想到自己也跟別人開過這樣的玩笑,覺得有點過分;還有幾個孩子們跟我說,當他們聽到演繹者在述說委屈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委屈,那一刻,我也跟著釋懷了……
戲劇教育,個中滋味只有經歷才會明白,但是這豐富的經歷,也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場劇。這場劇,應該才剛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