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努力的拯救曾經犯過的錯誤,即使為此付出再大的代價。
①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叫《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說是看了,其實也就大體上掃了幾眼。
然而,又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似乎,其中還是有聯系的。
但不管怎么說,主人公都是“孩子”。
什么是“好”?適合的才是好的。那什么又是“適合”的?這個問題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
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所謂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來說,到底是否適合?我們憑什么判斷這樣的“培養”做法,對于孩子來說,是好的?
②
不管是現實當中,還是電視劇中,都有一個場景:抹殺。
抹殺想象、行為、言語……
所以,當我們有一天,突然發覺自己竟然變成了當年自己最不想變成的樣子的時候,或許也唯有苦笑了。
③
從古至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依然是主旋律。而想要變強,就需要不斷提升能力以及充足的資源。
未來,是屬于年輕一代的。但年輕一代的成長和發展、起點和境遇確是不同的,主要在于上一輩的“積累”。
或許,對于父母來說,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平平安安。但是,在這兩者之前,或許更偏向于“成龍成鳳”。
如此,我們今天如此多的“培訓”“輔導”,應運而生。
有時候,看著“培訓”的孩子,感到挺無奈的。一方面有家庭作業,一方面又要學各種“技藝”,玩的時間卻沒了,要說壓力有多大,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吧。
“培訓”的結果如何?有人歡喜有人憂吧,也只能這樣說了,畢竟也有通過“培訓”讓自己變得更好的。
④
然而,我們再怎么“教育”、“培訓”、“輔導”,卻忘了做一件事——注入精神。更多的是知識層面、方法技巧層面上的“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背后,我們很難看到的一點就是——精神。但它卻是以一種很隱晦的方式,傳承了下來。
更何況,現在的我們是“碎片化的快餐式文化”以及“填鴨式的教育”。
⑤
很多時候,我們講究一個“悟”字。悟到了,你就得到了。而我們也經常向他人“潛在”的表達這樣的一種思想:你慢慢悟吧。
個人覺得,在這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的,當屬我們自己經典的“傳統文化”。
之所以這么難理解,一是當時的背景幾乎不可考,二是文字在“有心人”的“特意”授意下,三是對于文字的理解已產生了偏離,四是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它們。
⑥
有時候覺得,對于如今的“教育”,如果說的好聽些,或許叫“與時俱進”;說的不好聽些,可能叫做“被西式教育抹殺”。
但不管怎么樣,時間向前,不可倒流,我們也應向前。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后或將推翻此番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