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二十四: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是什么
不少人有這樣的借口——“自己沒多少資金用于投資”,他們想著“等到資金足夠大”的時候才進行投資,而沒有想過其實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投資的智慧”,而這種智慧是在金額非常小的時候(1美元)就可以積累習得的。在“資本”那一篇曾經說過,構成資本的要素是“金額”、“時限”和“投資智慧”。
假設進行投資后,我們會發現真正影響到投資的并不是金額大小(人們往往強調金額大小),而是金額的回報比值(具體可回看“資本”文章)。由于“時限”是足夠長期,那么這一要素大家都是公平的。而大部分人往往忽略掉的最重要的是“投資智慧”。大部分人由于金額這一個要素就嚇在門外,始終不敢踏進開始那一步。而投資智慧是我們在實踐中得來的“避險經驗”。那意味著“投資智慧”這一道大家都是從零開始。只是“投資智慧”的路程遠近,更多是看你什么時候開始跑,是否持續地跑而已。
還有一些人認為“我不懂得投資,所以等我學會一些投資知識之后再進入投資市場。 ”然而我們誤解了“投資智慧”,我們常認為“知識”和“道理”就是“智慧”。“學習知識和道理”的確是一種剛需。我們留意我們身邊的人便會發現,他們將獲得知識的剛需美其名“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但實際上并不是提升能力,而更多只是“刷認知”。“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和“刷認知”這兩個有什么區別呢?前者更多是付諸行動,而后者是“思想的巨人”。之所以會出現更多人選擇刷認知,是因為刷認知很容易,刷了之后就認為自己“學會了”,因為這種刷認知符合了現代人的焦慮不安的情緒,可以馬上得到快感。而提升能力的投入實踐意味著反饋遲鈍和給來的可能是失敗。在城市的人們熱衷于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課程、線上課程和閱讀書籍等等,只是“獲取知識”,而真正獲取能力是“實踐”。有些人在一年的回顧當中,非常驚訝自己參加了不少培訓,然而真正給自己帶來行為的改變的寥寥可數,甚至沒有。“刷認知”行為以為可提升自己能力,其實更多是惡性循環,讓自己在“快感”中不能自拔。能力只能通過實踐而來,這才會真正地解決自己成長的剛需。
投資智慧不僅僅是知識和道理,更為重要的是實踐經驗和實踐后的反饋所帶給自己的感悟。我們每每學到一些書本或大牛教會的知識和道理,這些知識和道理是多么地正確,當時的自己聽得“津津有味”。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就那么幾周時間),突然回顧,會發現自己完全不懂。這正是我們僅僅聽過,刷新了認知,沒有真實地進行實踐。投資智慧或能力是通過實踐進行積累和打磨才能正真地獲得,這才會使這些智慧和能力更加牢固和更有深度。
突然想到羅輯思維2016年的跨年演講,他們想做成“中國最好的知識服務商”,他們所說的占領新認知,其實是用“視覺錘”的原理將羅輯思維的“中國最好的知識服務商”這個“釘子”錘進大眾的大腦。他們強調的是,你不懂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有這么好的服務提供商,我相信我們獲取知識的需求和成長的需求將會非常方便地得到滿足。但,我們不得不警惕的是,我們不能誤解羅胖他們的意思,即我們必須要避免陷入“僅僅進行認知升級 ”、“成為思想的巨人,而在行動和實踐中僅僅是矮子”。新知識和新認知僅僅只能帶給我們的只是知識,而不可能是能力,甚至更不可能是才干或智慧。能力是通過實踐過才能獲得,而才干和智慧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打磨(無數次實踐)才能真正習得。
如果按照羅輯思維2016年的跨年演講的觀點,他們表達的方式比較隱晦,比較迎合大眾“快速得到知識”的需求,不斷強調干貨、馬上能夠得到的概念。我在此將這樣的“容易得到的知識”、“快速得到的知識”稱為“快知識”,這種“快知識”非常容易獲得,但同樣地,不經過深入研究和實踐,也是非常快失去和忘記。
但如果你稍微留心一點就會發現,羅輯思維得到APP在售的“知識”或“干貨”,竟然沒有一項是理工科或者有較深的學術功底的技能。我認為除了產品定位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理工科或較深的學術功底的技能知識比較難以迎合大眾“馬上習得”的需求,畢竟這些技能知識較難習得。
當然,羅胖在演講中用另外一條路徑來解釋——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可以解決這些需要較深學術功底或者理工科的時間積累問題。那么問題來了,在羅輯思維所強調的“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又是怎樣得來的呢?
我們再次回到投資,假設我們現在擁有10萬(甚至100萬),金額已經對一部分人來說是足夠大了,但思考一下,我們有這樣的能力來支配這筆資本嗎?是否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能力配不上這么大的資本?可能我們僅僅只是去進行貨幣基金投資,而其他方面的投資都不敢去做?所以金額往往并不是我們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真正的條件是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獲得經驗等這些背后的投資智慧。
同樣地,如果用在投資自己的成長方面,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做呢?哪怕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僅僅15分鐘,每天持續這樣學習和實踐,是否終有一天我們都會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