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媽媽經常跟鄰居抱怨說,自從上來初中,小明就很少跟父母交流。小的時候經常會粘著她,跟她說心里話,現在長大了話少了,也不和她講真心話,平時在家沉默寡言,不到吃飯的時候,是看不到孩子的蹤影;而對于小明來說,以前覺得媽媽善解人意,現在變得不能理解他,經常拿他和鄰居的哥哥進行比較,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愛好方面,就連穿件衣服,父母都覺得領居家的哥哥穿的比較得體,事事都比較,這真的讓他感到很壓抑和無奈,也不想和父母溝通。
?
家長和孩子難以溝通是當前家庭教育的難點,除了孩子生長發育階段的自身心理方面所帶來的原因外,其中還有二點重要的原因,值得家長們注意和改正。
?
首先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出現了錯誤。很多的家長不能從自己孩子本身各方面發展的特點著手去引導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放在他的這個年齡背景上去認知其行為及表現,經常會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每個孩子的成長的環境和受教育的環境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發展也存在著個別的差異,但是家長們經常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按照他的發展速度而進行揠苗助長,企圖讓孩子飛速發展。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讓自己的孩子跟被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家長們常常是想用這種做法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忽略掉了,這種攀比對自己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在放大他們的缺點,讓他們在跟和別人優點的對比下,產生挫敗感,焦慮感甚至是深深的自卑,從而使他們在溝通中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反而會陷入到一個破壞性的溝通中。
?
另外一點是作為父母經常會忽略掉的是作為家長經常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如果父母情緒不好或者身體不佳的狀況下,跟孩子進行溝通,經常會在無意間放大孩子的問題,僅僅的抓住孩子的過錯不放手。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心理比較敏感,父母的這種行為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他們,站在他們的處境上去思考問題。
同時這樣也會深深的傷害他們,這樣的溝通會讓他們覺得父母有些時候是不可理喻的,這樣的溝通無疑實在浪費時間,是沒有必要進行的。但是家長的想法卻恰恰相反,家長們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忽略到了孩子的想法。這種失衡的溝通往往是進行不下去的。作為家長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和孩子溝通前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這是進行良好溝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