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家長會后我問米奇的英語楊老師:你在家長群里布置的每天背誦5個單詞的作業我們根本實行不了?熊孩子就堅持了兩天,我磨破嘴他也就背兩、三個,有沒有其它方法讓他自覺背誦啊?
楊老師說:那這樣吧,以后每天讓他背一個看看效果如何。
方法改變后,還頗有成效,雖然每次他都可憐兮兮的背一個,但都扎扎實實地堅持背下來了,這總比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果要好的多。后來看到《微習慣》,想到英語老師傳授的這個策略,我想她一定也看過這本書。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既沒有耀眼的履歷,也沒有高薪的工作,他完全就是作家群體里的一個無名小卒,像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擁有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現狀,和喜愛享樂、逃避改變的自然傾向。
這本書的問世,源自于作者在2012年12月28日做的1個俯臥撐。那天是2012年12月28日,新年將近。他跟其他人一樣,回顧了他的2012年,結果不太滿意,所以他希望能在2013年活得更精彩些,一個最強烈的想法就是健身。可他又不想定一個“新年愿望”——因為根據往年的經驗實現的可能性低得可憐。
最后他想“管他呢,就做1個俯臥撐得了”,于是他趴在地上做了1個俯臥撐。整個2013年,他都要求自己每天完成1個俯臥撐,當然,他通常會多做幾個。并且他使用相同的策略,把微習慣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上就是它經過大幅縮減的版本。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縮減成每天1個,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寫50字,把“始終保持積極思考”縮減成每天想兩件好事,把“像企業家一樣創新”縮減成每天想出兩個點子。
利用微習慣做事,你會收獲巨大的驚喜。首先,在完成你的微目標之后,你很可能會繼續完成“額外環節”,這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想進行這些積極行為,所以一旦開始,內心的抵觸就會減輕。
但絕不要自欺欺人。微習慣體系中有幾種作弊方式。最常見的一種是給自己制定一個微習慣,比如每天做1個俯臥撐,卻偷偷要求自己完成不止1個俯臥撐。你需要特別注意避免這么做,因為你每對自己提高一點要求,就需要更多意志力才能達到要求,請一定不要調高期待值。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從大腦的角度看,改變習慣的兩個關鍵是重復和回報。如果有回報,大腦會更愿意重復一件事。我們的行為中大約有45%源于習慣。隨著習慣根深蒂固,與之關聯的神經通路會變得更粗、更牢固。如果想要建立并強化特定的神經通路,我們要不斷重復。
微習慣策略的核心是一個很簡單的大腦錯覺,但同時也是一種重視開始的生活哲理,一種認為行動優于計劃的生活哲理,一種相信將每一小步積累起來便能讓量變轉為質變的生活哲理。
如果你急于取得巨大進步,那就把精力投入超額完成任務中。大目標在紙面上看著漂亮,但只有行動才算數。目標渺小、結果豐碩的狀態比反過來好多了。脫離行動的決心反而會有損自信。
如果遇到抵觸,就把任務縮小,問題就解決了。微習慣沒有“過小”一說。如果你不確定選哪個習慣來培養,就選擇更小的那個吧。“一天一次,隨時可做”。
這本書就是微習慣策略成功的證據。一個長期不自律的家伙(作者自己)是怎么寫出這本書的呢?他只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每天只寫50字。第一周,我平均每天能寫大約1000字。第二周,1500字。第三周,2000字。他說:我并沒有比以前更加努力,只是任務比以前更容易完成了。
最后總結一下重點:
1、想要建立并強化特定的神經通路,要不斷重復。
2、每一小步積累起來能讓量變轉為質變。
3、把任務縮小,一天一次,隨時可做。
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爾做的一兩件事,而是你一貫堅持做的事。——安東尼·羅賓
End
本期讀書:《微習慣》
作? ? ? 者:? 斯蒂芬·蓋斯
編輯整理:? Nina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