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現代人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每天的事情太多,忙碌了一整天,臨睡時盤點發現總是做不完,于是第二天,帶著一顆焦慮的心接著忙。我們不妨停下來,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忙”。
l是否在用行為上的“忙”掩蓋思維上的“懶”?
這個問題,只能在靜下來的時候問問自己了,答案一定是明了的。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協作部門交代給一份工作任務,是否做了諸如這樣的思考:這個工作任務的目的是什么?預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完成目標大概可以有幾種解決方案?是否公司交代的這個任務是完成任務目標的比較可行的方案....
如果還沒有思考就開始執行了,過程很可能是比較坎坷與糾結的,可能過程很努力,但因為努力的方向錯誤而前功盡棄。
現代的工作方式,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很多創造性的工作,需要團隊成員,在執行過程中不斷調整、修訂,可能最后出來的結果與原來預想的偏差非常大。因此,我們需要停下來,對工作任務先做一個系統性的分析,然后再開始行動,還需要邊行動,邊溝通以便不斷調整,避免不經思考的,閉著眼睛一個人使勁干的“瞎忙”。
l把平時的功夫下在“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
我們經常說的工作四象限,即把工作按照“重要”與“緊急”二個維度來劃分,重要與緊急的事情是要優先處理,不重要不緊急的不用處理。而我們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的,和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的這二種類型的工作所充斥著。
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因為“緊急”的原因而讓人產生“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對自己的意義不大。遇到這種情況,要學會理性拒絕或者延遲滿足的能力。
而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是對未來比較有價值和意義的,這有點提前儲備能力或者防患于未然的意思,但會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變得更加有條理,更重要的是,我們會體會到工作深層蘊含的樂趣,這種樂趣源于積極工作本身帶來的,而非外界的賦予(例如,上司的贊許),會帶來長久性的滿足感,樂享其中,所謂的有趣的工作,也許在于此吧。
l善于運用工具
上述說的二點,思維層面的東西多一些,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要善于運用工具。互聯網時代,找到一款合適的辦公工具不是件難事。在尋找工具之前,需要分析一下自己身處于一個什么類型的公司,日常的工作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展開的。
比如,在軟件公司,如果在傳統的軟件公司,任務是事先定義清楚的,項目邊界已經被早早的定義好,過程中變動不大。如果在一個互聯網公司,產品生產的方式是一個動態迭代的過程。新的問題總是不斷的涌現,無法定義一個靜態的版本,那么一款基于溝通+任務型的軟件就是這類企業工作管理的必備良器了。總而言之,好馬配好鞍,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