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要什么?”
“另一個我。”
這是貴子7歲的夢想。
她生活在東京,父母對她很舍得花錢。
每天都有課后培訓班。
周一鋼琴,周二游泳,周三書法,補習班,劍道。周五劍道,補習班。星期天,劍道。
聽著就很累。
所以她想有另一個我。這樣“我就可以出去玩了,另一個我來做作業。”
與貴子截然相反,直樹的父母奉行快樂教育。
他才3歲就擁有游戲機。
7歲時,每天跪在客廳,至少玩兩個小時。
沒有任何培訓班。
他不想要弟弟妹妹,父母就不生。
真是無憂無慮。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最后結果并沒有太大區別。
14歲時,貴子拼盡全力,也沒考上理想高中。
只能繼續為理想大學拼命。
不然感覺愧對父母。
直樹上了普通高中,但已開始憧憬大學生活。
“聽說大學很輕松,我想在大學找到我的興趣。我想成為某方面的人才。”
仍然毫無壓力。
生活不是勵志電影,所以沒有逆襲,也沒有反轉。
?
貴子的理想大學仍然沒考上。
用她的話說:“從小到大都是,極少能實現最想要的目標。”
直樹呢?
大學倒是考上了。他還在大學找到了目標:當檢察官。
因為既能掙錢又能幫助人。
他報了培訓班,為考檢察官努力學習。
結果沒考上。因為檢察官考試難度極大。
?
畢業后,直樹只能去咖啡店打工。
21歲的貴子,則第一次如愿以償,當上了空姐。而且所屬公司是她的理想公司。
她說:“這也許是我一生中第一個巨大成功。”
說這話時,她第一次發自內心笑了。
笑著笑著,她哭了:“我終于讓父母感到自豪了。”
然而,空姐只是表面看光鮮亮麗。
實際上仍然是服務行業,動不動就會被挑刺兒。
每天處在高壓中,即便下班后也會想著工作的事情。絲毫不敢懈怠。
可惜,入職三年后,公司破產倒閉。
貴子失業了。
而直樹則一直在咖啡店打工。
在24歲的人生路口,兩個人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
不管是從小拼命學習,還是只知道玩。
在日本版的《人生七年》里,還有兩個人又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他們是光平和松屋,都是手藝人的兒子。
光平的父親是陶藝師,有一家小陶廠。
松屋的父親是歌舞伎演員,有名氣的配角。
兩個人都要子承父業,從小跟著父親學手藝。
不同的是,兩個人的出發點不同。
光平說:“我想接我爸的班,因為我是他的傳人。”
松屋則說:“我喜歡表演勝過游樂場,勝過爸爸媽媽。”
熱愛與否是兩個人最大的區別。
果然,14歲時,光平已厭倦制陶。
因為父親的制陶廠已倒閉,只能做一些零散的小物件維生。
而松屋還和小時候一樣,接受父親嚴格的教學。
并不斷登臺演出。直到20歲時,父親患癌去世。
松屋繼續歌舞伎表演,還接手了父親的三個徒弟。
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當上主演,實現父親的愿望。
因為父親并非出生名門,而是靠自己努力奮斗才成為名角。但大半輩子都在演配角。鮮少有機會演主角。
松屋站在父親的肩膀上,起點和資源都比父親好。
他意志堅定:“不管別人怎么說,我一定要做到。”
與松屋相比,光平沒有什么主見。
他連職高都沒上完。
他是主動退學的,但是沒有確切的原因。
21歲的光平說:“到現在我還不清楚為什么。”
光平身上有很多普通人的影子:迷茫。
?
不知道喜歡啥,也不知道想干啥。
退學后,光平回家開始跟父親學制陶。但仍然不是熱愛,只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三重從小就有棒球夢。
?
7歲目標明確,就是要當職業棒球手。
14歲組建棒球隊,當隊長。
所有課余時間都花在棒球上。
大學期間,夢想仍然沒改變。
父母哥哥弟弟,也都支持著他的夢。家里再忙再難,也絕不耽誤他追夢。
一直到21歲,他也是大學棒球隊隊員。
跟大多數人比,三重不僅目標明確,也很努力。
?
那時,他覺得未來可期。即便沒當上職業運動員,也可以留校任教。
由美,與三重相似。
父親是豐田汽車職員,經常需要出差。
少則一周,多則三個月。
7歲的由美,不僅沒埋怨,還非常理解父親:“父親的工作很重要,沒有工作就活不下去。”
14歲時,她有了目標。因為喜歡看書,所以想去出版社工作。
為此她每天挑燈夜戰。
21歲她在女子大學讀書。
雖然學的是營養學專業,但夢想依然是出版社編輯。
可惜,20多份簡歷都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回響。
最后只能做本專業的工作,到自助餐廳當營養師。
她很開心一畢業就能找到工作,畢竟經濟不景氣。
她當上了營養師,但她說:“那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所以我又試著投了一份簡歷。”
當然這是又一次失望。
不過,由美始終放不下最初的夢想。
周一到周五,她上班當營養師。周末她就跑到東京,參加一個又一個招聘會。
就這樣跑了一年。
終于,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簽約了一家一流出版社。
營養師的工作離家很近,父母不理解為什么要辭職。
也反對她去東京。
但她說:“我無法放棄夢想。”
編輯的工作每天都很忙碌。
她要決定內容、篇幅、頁數、封面、印刷數量等等。
但她覺得很快樂,因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一直到28歲,她仍繼續著夢想。
?
而三重卻放棄了。
因為成為職業棒球手,光有熱愛是不夠的。金錢、資源、運氣、努力,缺少任何一個都很難實現。
28歲的他,在父親的家庭印刷廠做小工。
辛苦但利潤低。
印刷一千個化妝品罐,才掙幾塊錢。
他最后悔的不是放棄夢想,而是放棄努力。
?
大學沒畢業就擅自退學,也沒告知父母。沒有特別的理由,僅僅是看到同學已找到工作,就人云亦云。
他說:“那是最愚蠢的決定。”
如果畢業,至少還能從事跟棒球相關的工作。也不至于四處碰壁,只能回家打工。
有夢想很容易,堅持幾年也不難,難的是遇到挫折還能堅持。
當然,人生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連續譜。
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主要看你如何面對。
28歲的貴子,已經成為一名頭等艙的空姐。
第一次的失業,讓她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公司的股價、甚至關系到生死。
雖然壓力巨大,但也說明自己有影響力。
所以她要更加謹慎努力。
28歲的直樹,已經從小時工榮升為店長,管理著20多名員工。
他所在的咖啡店,在全國1000多家連鎖中排名第一。
他很自豪,也對自己更嚴格。
因為銷量好壞完全取決于他。
曾經直樹說:“沒有家人我什么都做不了。”
如今卻能獨當一面。
曾經只玩移動游戲,因為喜歡隨心所欲。
如今卻做著管理人的工作。
他說:“和人打交道,是店長工作中最難的地方。”
有一次,他和一個員工發生爭執。他質問道:“為什么你打工三年都沒當上店長?”
后來那個員工辭職了。
他才慢慢意識到,自己沒有考慮員工的感受。
這些經歷促使他提升自己。
他有了嘗試創業的想法,希望五到十年內擁有屬于自己的咖啡店。
光平雖然不熱愛,好在一直堅持著。
做著做著,光平逐漸意識到父親的手藝非常好。他想一一學到手,再做創新。
父親做民間故事人物,他要做可愛的動物。
最初那幾年,父親幫他拿到集市賣。
28歲時,他開網店,找到了自己的售賣方式。
這也是短暫人生中,他第一次真正有自己的想法。
而松屋一如既往喜歡表演,28歲已當上主角。
比父親第一次當主演早了18年。
此外,他已成立工作室收徒弟。
從演出曲目、挑選演員、演出場地,都要親力親為。
但他并未止步。他希望一直演主角,多獲得一些機會。
面對年輕的徒弟,他也有危機感:“我必須要比年輕演員更勤奮練習,否則就會落后。”
為了精進演技,在繁忙的工作室工作外,他還特意向前輩學習。
“我必須專注于我的練習,否則就會失去一切。”
有破釜沉舟之勢。
放棄夢想的三重,沒有深陷悔恨中,而是踏踏實實在工作。
貴子、直樹、光平、松屋,也都還在奮斗。
由美雖然夢想成真,但她也有了新的煩惱。
出版社的工作忙碌充實,一方面讓她很享受。另一方面,一停下來就焦慮得不行。
身邊的好友都結婚了,有房子、有車子、有孩子。而自己在東京感覺并沒有站穩腳跟。
她不禁問自己:“當初為什么來東京?”
看到他們,感覺就像在看自己。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苦、艱難,才是人生本來的面目。
誰能知曉7年后,他們是更好還是更壞呢?但更好更壞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明天由今天決定。
不管你現在處于路口,請告訴自己:“如果成功,我還想做得更好;如果失敗,我會更努力,然后再做得更好。”
這句話是由美7歲時說的。
人生的道理就是這么簡單,難的只是行動和堅持而已。
?
你說呢?
作者:水門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