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玄之又玄的過程,似乎沒人能夠把它描述清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墒?,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感覺到賴聲川做到了。雖然現在的自己也無法完全領會書中的真諦,但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賴聲川老師對整個創意的起源、過程、困難與終點都有非常深刻的洞察,以至于可以用如此精煉深刻的語言來進行歸納。不夸張的說,把這本書中的隨便幾章單獨拿出來,加些例子就可以成為另一本非常優秀的書。這是一本可以常讀常新的書,我給它打五星!
創意是什么?
創意通常包括兩大部分:創意的神秘欲望,以及尋找表達欲望方式的過程。也可以稱為欲望的涌現及表達欲望的方式,構想與執行,靈感與創作,創與作。
換句話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后解這個題目。出題需要創意,解題也需要,這就是智慧和方法的劃分。題目的解答一定基于出題的思維高度。創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題目本身的擬定過程。題目的擬定不是通過腦力聯系就可以加強的,是一個人本身深度的問題、情感的問題、欲望的問題和智慧的問題。
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問題,超凡的方法能夠做出超凡的解法。水漲船高,題目越難,解題的方法就越難,風險跟著加大,成功的概率減少,而一旦成功,所帶來的收獲也跟著一樣超凡。反過來說,創意題目簡單,挑戰不大,收獲也有限。智慧決定了創意人為自己設定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大小。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
那怎么獲得引發創意的靈感呢?
靈感從何而來?很多人說是上天的恩賜,它就突然在腦海中乍現。這是一種潛意識或者超意識的東西,往往在閱歷中不斷積累,然后突然一個契機扳動了扳機,把零碎的檔案重新整理到一個新的檔案袋,一切都串聯在了一起。提升創意就需要不斷豐富我們腦海中的資料庫,去觀察去體驗,然后找到啟動創意的開關,回味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
創意是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可能性的能力。如果我們活在既定格式之中,這兩種能力都受到限制,智慧沒有空間展開,創意沒有機會施展。但并不是活在格子里就沒有希望,而是要認清創意的自由本質,智慧在創意學習中扮演的角色。事實上,智慧的取得是一種內在學習的機會,無論在何處,都有學習智慧的潛在機會,這就是創意培訓的基礎。
那為什么大部分人都缺乏創意呢?
創意有三毒:經驗、習性、動機。
人生是一場無法停止的積累。經驗是創意之毒。走泥濘的道路,鞋上積累泥巴,我們積累教訓、成功、財富、債務、傷痕……我們可曾問過自己,到底在積累什么?我們又持什么態度?可以是無動于衷,也可以是憤怒、無奈、無法完成的野心、亦或是對別人的怒氣,也可以是善念、善德。這都是人生選擇,但我們經常積累而不自知,而自己到后來并沒有選擇的權力。
習性是創意三毒中最強大的敵人。成功人士因為有強烈的習性,反復做出成功的判斷和決定,反之這些習性也可能成為他們失敗的理由。時代變了,如果用同樣的方式反應,可能就會做出致命的錯誤判斷。僵硬的模式和自由聯想的模式都可能讓人做出嚴重的錯誤判斷。
動機是創意另一毒,創意人甘愿被一些不知名的力量推動者,這就是動機,可能看不清楚,成了你潛在的自動駕駛狀態。這往往是潛伏在人性冰山下的罪魁禍首。
經驗、習性、動機讓人進入自動化狀態,于是經驗的積累沒有形成智慧的積累,反而積累了身體和心中的脂肪。操控對經驗的反應正是習性,習性背后隱藏著很少被注意到但極為重要的動機。這三種創意之毒會讓生活轉入固定模式,讓自己越發僵化。我們要找到方法,讓屏蔽創意的三毒轉變成造就創意的三智慧。
那我們怎么破除三毒,更好地激發創意呢?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我們需要建立新的心智模式來看這世界。一個人不能積累智慧主要因為他不懂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動機、習性和經驗。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到多少,決定在心。
創意需要用新鮮的看法,超越習性的看法,和創意源泉直接溝通。
打通心靈的障礙,需要拆掉雜物,弱化概念,撕掉標簽,重新定義事物之間的關系。標簽化讓我們對事物迅速分類,不至于雜亂無序,但標簽讓我們給事物做出唯一的定論,對創造力是絕對的障礙。在觀察判斷事物前要盡可能還原事物本源,懸置概念,不受限于固定的意義和期待,去掉慣性概念,同時盡可能放下自己。放下自己是很難的,但是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看清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被自己心中早已貼好的標簽妄下評論。
金庸說過他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構思角色是什么背景、什么性格和風格,等想完角色完成之后,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構思,劇情自己就會在腦海中跑起來。這就是導因,不導果。我們要洞察萬事的因果和內在規律,多在因上努力,一些創意元素可能就順理成章地進入我們的腦海。
看清了事物的原貌也找到了內在規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經驗、習性和動機。
我們還可以將三毒轉化為創意的源泉
運用一些輔助工具,我們可以轉化自己的經驗,轉化經驗主要依賴于改造習性,而改造習性最快的方式就是轉化動機。于是找尋動機就成了重要的突破點。
找尋動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問自己為什么?真正重要的問題都要向內心發問。當我們開始問自己問題,懷疑自己一切所作所為,就是智慧萌生的開始。不斷逼問自己,像一把尖刀直切創意過程,剖開自己的心,也可以更容易剖開自己的創意作品,看到背后的原因,以及創意過程中諸多選擇與判斷背后的基本原理,這是非常珍貴的。這需要勇氣來克服恐懼。社會是由恐懼推動的,藝術也是由恐懼推動的。一步步檢查動機,一環環釋放內心空間。
這個過程并不輕松,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敏感度。敏感度決定感受經驗的濃度,深深影響我們體驗人生的方式。不同敏感度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中,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于是他們也得到完全不同的經驗。強烈的敏感帶來豐富的經驗,如何把經驗轉化為更深的意義和創作又回到了智慧上。
最后,回到動機
最后我們會發現,動機分為利己和利他。檢查動機最終就是檢查我們的自私指數。一個人創意的終極成就往往取決于他能夠將動機多大程度轉向利他。盡可能審視自己,揭露自己做任何事的動機,這是走向智慧的道路。
創意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創意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最終還要回到我們的創作動機。動機可以限制我們,也可以解放我們。選擇在于自己,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目的地在哪里?關鍵在源頭,上游的一切經營好了,下游問題才能解決。
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創意潛能。我們都生而具有不可思議的創意能力。漸漸開發而不荒廢它,才是活在世界上最完整的見證。最偉大的創意就是在改造自己。大部分藝術家都只是攪動或倒出一些習慣性的東西,并無新意,真正的創意在于自我的轉化。